
万里长江入海口,从长江隧桥到崇启高速再到崇启大桥,上海北上的大通道如同一把弯弓,而东西狭长的崇明岛就像搭在这把弓上的箭,蓄势待发。
华东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教授对长江口有着多年研究,对于他来说,虽然这把“弯弓”从最初的设想到现在成为现实,前后用了近30年的时间,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崇明三岛有着远大的前景。
30年前的设想:
建大桥连接崇明和南通
记者:即将通车的崇启通道连通长江隧桥,实现了上海与长江以北地区的首次直接“牵手”,而这一通道的最初设想和方案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徐长乐:这一设想应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当时,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陈吉余院士的主持下,上海市花费了几百万的经费,进行了上海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的综合调查,这是解放后本市最大的一项软科学课题研究。在自然学科的相关研究完成后,陈先生提出要进行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因为海岸带资源调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此背景下,1985年底,陈先生召集成立了一个课题组,专门负责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构想研究。课题组成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软科学研究中心的罗祖德教授、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凌岩,还有当时刚研究生毕业不久的我。
在1988年正式出版的《上海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我们提出了作为河口海岸地带,特别是地处长江河口的崇明三岛,它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长江好比是中国的巨龙,崇明三岛就是这条巨龙的“龙口之珠”,具有相当的开发利用价值。
拥有1300平方公里的崇明岛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我国的第三大岛,它的深广腹地以及滩涂、岸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优势条件可以说是远远超过曼哈顿和香港的。
当时上海的情况可以用“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岸带、贫穷的岛屿”来概括。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河口海岸地带进行开发。而岛屿开发,交通必须先行。崇明岛四面环水,跟陆域没有便捷通道。于是在这篇报告中,我们提出在2000年左右,建成连接崇明与江苏南通地区的北支大桥,这就是这条通道的最初设想。
未来的规划:
崇明海门也将连通
记者:那到了1990年代,是不是已经大致确定了现在这条通道的走向?
徐长乐:当时在这篇报告中,并没有明确江苏南通的落地点是在海门还是启东。不过,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交通区位,海门都占有优势。
1995年,我们华东师大软科学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科委和国家发改委(当时为国家计委)联合立项的“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总报告的编写任务,对上海陆域与崇明岛之间的通道选址做了多种方案的分析研究,包括是南隧北桥还是全隧、全桥,登陆地点是浦东五号沟还是宝山罗泾,以及与苏北连接的北支大桥等内容。
在1995年第7期的《中国软科学》杂志上,罗祖德、我和徐冲发表了《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前期研究》一文。这篇论文对长江口越江工程的方案选择作了详细的分析,初步提出了从上海陆域到崇明岛再到江苏海门的崇海大桥的构想,这也可以说是现在这条大通道的雏形。而崇启大桥的选定应该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了。
从北支大桥到崇海大桥,再到现在的崇启大桥,其实建设思路都是一致的。崇启大桥是沪陕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它是比较有利的。但崇海大桥的规划也有,这里的江面要窄一些,相信将来也会修建。崇启大桥的规划并不是最早的,但是建设得比较快。
从崇明三岛的“岛桥”作用来看,它不应局限于一个通道,而应形成多条通道的局面才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去年上海建成了浦东五号沟到崇明的越江通道,以后在宝山罗泾离崇明岛最近的地方,应该也会建成越江通道。也就是说,今后崇明岛与上海城区之间应该至少有双通道,一个浦东一个宝山,与江苏也是双通道,一个崇启一个崇海。这样,就可形成接南继北的交通格局,盘活崇明三岛。
记者:崇启大桥会给崇明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
徐长乐:现在还很难说,但从崇明岛的未来发展而言,桥隧先行必将为以后的综合开发带来极大的好处。
崇明三岛的定位是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和生态休闲岛,要进行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
崇明的功能必须是综合开发的功能,既要体现其生态的功能,也必须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功能。
应对污染威胁:
开发与保护并重
记者:现在有一种观点,崇启大桥通车以后,崇明岛就成了一个过境通道,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流会给崇明带来污染。你对此有何看法?
徐长乐:崇明岛作为过境通道的地位可能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因为它目前自身没有承载过往人流物流的能力,只有物流集散的作用。
来往的人流车流肯定会带来一定的污染,这是崇启大桥对崇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但从长期来看,崇明把长江两岸的陆地连为一体,首先有利于上海与苏北地区的联结。过去上海到苏北的最近通道是走苏通大桥,路程相对较远,而且苏通大桥作为我国沿海大通道(沈海高速)的必经之地,未来流量肯定会出现饱和;其次,通过桥隧等基础设施建设,崇明三岛都可便捷地走向两岸陆域,更有利于把崇明三岛作为一个整体予以综合开发;三是随着崇明东滩、横沙东滩、九段沙等的“日生夜长”,并辅以必要的围涂工程,就可以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形成几百平方公里的新的岛域空间,许多新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态保护工作可以就此展开。
按陈吉余院士的构想,未来长江口的长兴岛、横沙岛、横沙东滩、九段沙以及在长江口外建设一个海上人工岛,可以构成一个串珠般的河口岛群,陈先生称其为“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这个岛群可以建设成为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题深水港区,海洋产业、临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高科技的研发基地,海洋新城的所在地,成为上海及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地区走向大洋、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
跨越长江口的这个通道建成之后,人们对崇明的认识会逐步发生改变,崇明岛的发展也将会变得非常迅猛。所以崇启通道的通车对崇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发永远是有矛盾的,关键在于怎样平衡。崇明未来的发展应是开发与保护并重。
上海“北上”新局面:
“聚焦长江口”是明智选择
记者:崇启通道的建成通车,能否理解为上海东北部的长江口地区将成为未来上海一个新的重点开发地区?
徐长乐:崇启大桥通车之后,上海的“北上”战略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未来上海的发展取向,我认为“聚焦长江口”是明智的选择,应当成为上海的核心战略。
从历史上看,上海自1843年正式开埠,到今天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2300万人口的巨大城市,靠的就是地处长江口、我国弓箭形江海格局的关节点这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就是依托着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强力支撑,凭借着“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的自然区位条件和“水陆并举、通江达海”的便捷交通条件,始终沿着“以港兴城、以贸兴市、港城互动”的发展轨迹在行进。
所以,上海未来的发展希望就在河口海岸地带。过去对于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的人们来说,浦东总让人感到远了些,只有把浦东一直延伸到崇明、延伸到苏北,浦东才能和长三角与长江流域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聚焦长江口,可以看作是上海“东进”战略的自然延伸和“北上”、“西进”战略的新的展开,代表着上海来自海上又不断向海发展的未来。
《东方早报》 日期:2011年12月16日 版次:A4、A5 作者:李继成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1-12/16/content_565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