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各个公共场所,不规范的外文用语总是让人产生歧义。近年来,上外和外贸学院等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曾分批多次走上街头,像“啄木鸟”一样寻找不规范用词。从昨天起,本市六所高校的志愿者们联合起来,共同组成“公共场所外文译写规范监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纠错找茬,寻找“Chinglish”。
共同参与“译”志愿行动
昨日,“‘译’趣空间,一起来行动!——上海市公共场所外文译写规范监测青年志愿者集中行动启动仪式”在上外举行。此次活动由市语委、市教委、团市委联合主办,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高校的60余名志愿者代表参加了活动。
今后,公共场所外文译写规范监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将以英、日、韩、俄等四个语种为主,定期在主要商业街区、重点交通枢纽等公共区域开展“译测服务”。设在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 (市教育行政执法事务中心)的“上海市公共场所外文译写规范监测志愿者培训与研究基地”也宣告成立并挂牌。
志愿者无奈:纠错容易改错难
此前,上外“啄木鸟行动”的志愿者们每年都会走上街头“找茬纠错”。上外“啄木鸟行动”的领队沈骏文同学说,和纠错相比,改错要难得多,每次“啄木鸟”们将揪出的不规范用语反馈至相关单位时,对方通常只有一句“谢谢”,但并不会予以改正,理由是,改错的成本太高。
小沈说,“迄今为止只有一次纠错行动收到成效,有次去城隍庙纠错之后,对方后来按照志愿者的建议改掉了错误用语,希望今后在市语委支持下,我们的行动能得到更多的反馈。 ”
近两年来,外贸学院也多次开展过英文译写规范志愿者活动,他们发现,公共场所英文使用规范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注重细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单词内个别字母有误;第二,不注意单词的单复数;第三,忽视介词与冠词。
《新闻晚报》 日期:2011年12月22日 版次:A2叠06 作者: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