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陆续公布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中,招生对象描述中几乎都有“创新人才”的字眼,但与此同时,不少高校都要求申请者高中成绩优秀,部分高校甚至明确提出了成绩排名要求。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二届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论坛上,国内外学者专家,包括闻名世界的天才教育专家约瑟夫·兰祖利教授在内,却在强调,将拔尖人才简单等同超常学生和成绩优秀学生的观点已经过时。
“天才”不等同于学业水平超常
为期两天的此次论坛,由华东师大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举办,华东师大科教合作研究中心和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承办,多位国际教育界知名专家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报告。
享有国际声誉的的天才教育专家、“天才三环理论”——美国天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瑟夫·兰祖利教授,也解读了自己的“天才三环理论”。其实兰祖利所说的“the talented”,我们不妨理解为“有天赋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如何判断和识别天才或天资优越的少年儿童的问题上,智商分数成了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天才辨识的取舍标准。但其机械性和随意性却构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严重弊端。而实现这些教育功能,关键是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能力评价标准,如智商分数、学业测验都偏向于发现和培养那些接受力和分析力强的学生。兰祖利将接受课本知识快,善于考试的特点视为“接受性的天才”,这一种已经收到一般教育的重视。但是另一种技能或才能,即消化知识、应用知识,乃至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所谓“创造性才能”,长久以来被严重忽视了。兰祖利强调,这种创造才能并非固定的与生俱来的资质,而是在实践经验中确立起来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特质、心理定势等的混合体。其突出表现是学生开始以某种特殊的介入方式(艺术、科学、管理、政治等)对现实生活进行直接探究,并显示出这方面的独到见解或特长
兰祖利教授认为,辨识拔尖创新人才有三个综合因素,犹如三个部分叠合交叉的圆环——第一环是“高于平均的能力”,第二环是“创造力”,第三环是“对任务的执着”。其中第一个要素是,很大程度上是指由智商或者其他标准化测试测得的能力,或可理解为接收课本知识的能力。根据兰祖利的考察,只要测验成绩高于平均水平,学生就能胜任许多富有挑战的任务。另外两个因素,可以被理解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以及探讨问题时表现出独到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IPS:人才理念需要与时俱进
美国高中教学改革最前沿学校之一的技术谷高中校长利贝尔特先生,在论坛上介绍正风靡美国的“21世纪技能”理念时谈到,当今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人才理念也提出了挑战。所谓“21世纪技能”理念概括成一句话,便是——“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未来的人才竞争力核心,更多地在于是否拥有灵活应对复杂问题、有效沟通、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以及产生新的知识能力。因此,把拔尖创新人才简单等同于超常学生和成绩优秀学生的观点都已过时。
创新教育应是“全民运动”
不管是“天才三环理论”,还是“21世纪技能”理念,都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强调这么一点,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通过现实生活实践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以其各自方式脱颖而出。对此,现场来自全国多个重点中学的校长也表示了极大认可: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学生的目的,不能简单定位在把学生送入国内外的名校;也不是为了给少数学生贴上“天才”标签,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丰富课程,为各方面有潜质的学生成才搭建平台。
华东师大教育系博导朱益明教授说,所谓“最优质的学校”,对特定一个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这名学生认知水平和认识方式,充分激发其个人特质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尤其是高中教育有其阶段性特点——16至18岁的青少年,处在一个“分化”的阶段,个人潜质开始表现出来。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针对普通高中提出了“多样化发展”纲领性要求——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正如美国天才教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院、美国天才儿童协会前主席莎莉·里斯在论坛上不断强调的,中学要做的是,全校范围内丰富教学模式,把“高端学习”全面融入学校的丰富课程活动中,给孩子们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TIPS: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参与必不可少
朱益明认为,创新教育的培养,特别要呼吁企业等社会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等社会组织的真正参与,也是上述两个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共同特点。世界银行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允许员工每年有一天带着孩子上班,看着父母如何工作。在这过程中,不仅让孩子更多地认识父母,也是更直接了解他们的父母靠什么挣钱,了解所谓“职业生涯”。他本人也曾牵头组织过一项活动:组织一批中学教师到宝钢参观,让企业告诉老师们拿5000元和拿8000元月工资的员工到底有什么区别,再让老师去告诉学生们。这并不庸俗,这是真实的生活。而我们看到,我们的实践活动多是在学校、在实验室,再进一步也无非走进科技馆等参观为主的场馆。正如兰祖利所说,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表现来自于对于现实生活的直接探究。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教育是一项“全民运动”。
此外,朱益明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宽基础的。在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天赋。
《天天新报》 日期:2011年12月21日 版次:B07 作者:俞海燕
链接:http://www.xwwb.com/paper/html/2011-12/21/content_121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