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开的一本“小刊物”,以每本3元的定价和每月近400万份的发行量,丰富着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主管主办的《故事会》杂志,到今年12月出满500期。12月16日下午,上海市版协、文汇报社和上海文艺出版集团联合举办“坚持主流价值取向打造大众文化精品——《故事会》500期出版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出版界人士总结《故事会》办刊经验,围绕“故事会现象”及“故事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会议并讲话。
这里摘发与会者,包括部分因故未能与会专家的书面发言材料,以飨读者。
——编者
只要人还在,故事就会不断地滋生、流淌
陈勤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在新媒体和新的传播形式的冲击下,传统的故事还有它的生命力吗?我以为还是有,因为故事,作为人类的文化样式之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面对着宇宙自然界难以解读的现象以及社会人生的种种困惑,人们渴望得到理解和慰藉,这就形成了精神文化。故事就是这种精神文化的一盏明灯,照亮了社会人们心灵中对人生哲理、思想美德的追求和理想生活憧憬的前进方向。
我国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故事,就是这样。这个故事产生在东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今天有关梁祝传说故事的各种艺术作品,仍在时而涌现,这是为什么?一位意大利学者曾经讲过:“民间故事通过对人世沉浮的反复验证,在人们缓缓成熟的朴实意识里为人生提供了注脚。这些民间故事是人类潜在命运的记录”。时代变了,但人类男女两性婚恋家庭关系的格局依旧,人世婚姻潜在命运的走向,仍然在沉浮。
时光流逝,当今新故事表述的形式与传统相比,呈现多样化,可看、可读,甚至在新媒体传播。新故事之所以能流行,关键在于它契合着社会人生发展的脉搏。故事的产生和流传是不能脱离社会人生的,这种活的文化力量,是我们社会人生中的一个实体,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人还在,人生的故事就会不断地滋生、流淌。
《文汇报》 日期:2011年12月26日 版次:08 作者:陈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