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杨玉红报道
昨天,由本报参与承办的“外研社杯”第25届上海中学生作文竞赛颁奖典礼在华东师大举行。在历时三个月的赛事进行中,主办方对中学生的阅读和阅读现状进行调查,超过7成的学生一年课外阅读书不足十本,主动阅读经典的学生不足两成,对名著普遍感到陌生。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昨天的颁奖仪式上大声疾呼:中学生一定要多读经典!
现状:中学生不读四大名著
在作文竞赛系列活动开展的同时,本次活动承办方——上海《中文自修》杂志也围绕着中学生写作和阅读的问题,面向广大中学生进行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结果却令人堪忧:一年中阅读的课外书不到十本的中学生人数比例高达72.27%,其中,5.94%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 “一本课外书都没读过”;对许多经典的书籍,90后中学生普遍感到陌生。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没有完整阅读过,只有15.51%的学生表示读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中学生将所读的漫画、杂志、各种速食畅销读物都纳入了阅读量的计算,但是即使这样,中学生群体的阅读量依然十分低。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喜欢看什么书籍时,大部分中学生反应茫然,给出明确回答的,则有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成人化倾向,比如《杜拉拉升职记》等;二是类型较狭窄单一,流行小说和所谓的 “心灵鸡汤”类励志畅销书居多。调查问卷中有一题是“在选择课外书时一般会根据什么选择? ”72%的中学生选择 “同学之间流行和朋友推荐的书籍”或是“时下畅销的热门书籍”,相比之下,选择“经典名著”和“父母老师推荐的书目”的人数则少得可怜,分别是18.15%和8.25%。说明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正确而有力的引导,现状不容乐观。
趋势:六成学生爱用微博
本次调查还有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意,以日记和网络日志来记录生活的中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7.39%,而61.39%的中学生则以微博、QQ签名和人人网状态等方式记录生活。
“现在,有些学生不喜欢阅读经典,喜欢刷微博,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沪上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微博体固然形式多样,符合大众文化发展的需求,赢得学生的青睐。如今,刷微博变得越来越简单,因此学生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受任何时间与内容的限制,久而久之就可能养成不加筛选、随意堆砌的毛病。
相比而言,课堂作文却需要规范的语言、严谨的逻辑和精炼的内容,就算是日记,在结构上仍需将大段语言有逻辑地组合起来。长期刷微博的学生,也许会在灵光闪现的时候写出经典的百字语录,却未必能写好课堂作文。就中学生而言,还应该培养阅读和写作长篇的耐心与习惯。
建议:家校联手为孩子导读
李莹莹表示,课外的阅读积累是十分重要的,真正的语文学习不可能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充分的阅读储备,对于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意义不言而喻。语文学习中,最令学生头疼的问题就是在写作文时,“不知道要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写出自己”,写作中视野狭窄、语言贫乏等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和课外阅读的缺失恐怕有着密切的关系。
已经80多岁高龄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在昨天的颁奖仪式上大声疾呼:“中学生一定要多读经典,多和大师对话交流。 ”
“调查中发现,中学生不知如何选择读物,阅读过程中也不知如何思考,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自然也无从谈起。 ”华师大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的主编王意如认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亟需引导,不仅在读物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以及读物的质量,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一些启发和引导。就目前看来,要改善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不仅仅需要学校积极开设各类课外阅读导读课,还需要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鼓励并引导孩子走近经典。
《新闻晚报》 日期:2012年3月5日 版次:A1叠14 作者: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