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社会,社会结构和所面对的问题增多,国家的职能发生转型,知识的地位突出。在此情况下,形成了政策决策的专家制,定量的科学方法逐渐代替传统方法。
黄忠敬
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0—2020年)》也指出:高校要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这种政策导向至少包含了两种信息:一是国家对政策研究的需求增加,政府决策逐渐走向科学化;二是大学的研究者应当增强对决策的服务意识,发挥知识分子应有的作用。这两方面都体现了当前我国研究与决策的关系日益紧密,也反映了世界政策研究的趋势——智库(包括大学智库)越来越成为“现代国家决策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决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随着社会转型,国家职能正在发生变化。在农业社会,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常规决策只要领导人讨论讨论或者拍拍脑袋即可,没有必要开展政策研究。在工业社会,社会结构和所面对的问题增多,国家的职能发生转型,知识的地位突出。在此情况下,形成了政策决策的专家制,定量的科学方法逐渐代替传统方法。20世纪以来,国家决策的范围越来越广,决策成败的后果日益严重,决策的难度相应增加,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也越来越复杂,需要综合化、跨学科与跨领域的知识及基于科学研究的决策。
大学也经历了由最初单纯传播知识、传递思想,到研究高深学问、创新知识,再到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职能转变。大学的学术研究也逐渐由“为学术而学术”走向实践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日趋模糊,知识生产者与使用者的区别也逐渐淡化,在知识经济社会,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渗透的关系愈加明显。笔者认为,在此背景下,大学智库应成为政策思想的“发源地”、政府决策的“影子内阁”和政策人才的“中转站”与“储备库”。
一是大学智库要成为政策思想的“发源地”,即要生产政策思想,影响政策议程。大学智库一方面可以开展政策的理论研究,产生新的政策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关注实践,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为决策提供可选择的政策方案。大学尤其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学术研究的重镇,创造思想、产生智慧的源泉。相对于其他类型智库而言,大学智库在人才和学术资源方面优势明显。大学智库要在决策中发挥其影响力,应结合自己学校的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学术传统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与研究风格,避免出现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弊端,避免重复研究、资源浪费。也就是说,应建立一些小而精,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智库;并发挥其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加强学科领域之间的整合,开展基础性、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倾向于应用取向或基于应用的基础取向;不能仅停留于对政策的解释、说明或附和,避免抽象式的宏大叙事或定性思辨的单一研究方法,加强定量、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倡导基于事实和数据基础之上的政策建议;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学术”语言,倡导大众的、通俗的“政策”语言,以及尽可能简洁精练的内容。
二是大学智库要成为政府决策的“影子内阁”,即提供咨询,制造舆论,传播思想,改变观念。由于研究文化与决策文化存在差异,研究者和决策者在立场、地位和视角等方面也有分歧,研究成果要直接影响决策相当困难,它们之间往往不是线性的直接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启蒙”或“渗透”的间接关系。研究一方面帮助大众了解与思考相关政策议题,另一方面帮助决策者拓展视野,发现新的政策议题,形成新的政策思路。大学智库影响政策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承担政府课题项目,参与政府组织的政策咨询,发行出版物和政策简报,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和讲座,演讲和授课,公开发表论文,建立相关网站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大学智库的研究者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创造与决策者、与大众的互动机会;加强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促进研究人员和研究团队之间,研究者、决策者与实践者之间,大学、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国家间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总之,大学智库的研究者应有政策意识、合作能力和实践关怀,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大学智库要成为政策人才的“中转站”与“储备库”,即发挥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作用。大学智库不仅是研究和咨询的场所,也是汇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地方,不仅为政策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也为有思想、有活力的年轻政策学者提供锻炼与深造的机会,还可以为政府官员退休后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平台。大学智库应当建立灵活的人才招聘、任用和流动机制,吸纳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专家,围绕政策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院校的综合性研究。可以设置常驻或流动的研究人员岗位,通过青年领袖培养计划、实习生计划、博士(后)奖学金计划等多种活动项目,形成集研究、教学、咨询、交流、实习、培训于一体的机构。实习生计划不仅能够为年轻学者提供实习和获取奖学金的机会,而且引导其职业定向,为未来的政策研究储备人才,“网罗”社会精英。这对双方都是一个双赢和多赢的结果,且对于智库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2年2月22日 版次:B-01 作者:黄忠敬
链接:http://csstoday.net/Item/11529.aspx
(说明:《中国社会科学报》官方网站上登载时间为2012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