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时曾说过,一个国家要应对危机,使自己屹立不倒,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方何尝不是如此。
当然,发展实体经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踏实的精神,更需要探索的智慧和勇气。本期我们选登了一些地方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无论是坚守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还是通过发展金融服务、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都给人以深刻启迪。希望这些经验,能给其他地方提供借鉴。
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011年,上海新设企业中,服务性企业占比达到88.2%,从事服务业的企业注册资本占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量的92.1%。在不断降低对房地产、重化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的同时,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作为全国现代服务业的高地,上海正采取措施,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创新驱动,呼应“两个中心”建设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机遇是“两个中心”建设。
根据国务院部署,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要实现这个宏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必由之路。
创新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推动力。
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一批具有创新性质的机构相继开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等一批重要的创新业务有序推出,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金融服务水平。
今年2月,上海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为规范市场交易,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各类现代服务企业将在市场中各司其职。
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更是离不开创新类航运服务的推动。2011年7月29日,国内首批国际航运经纪公司在上海正式注册成立,填补了我国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链的空白。
2011年年中,上海航运交易所正式推出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交易,半年交易额超过800亿元。今年开年以来,航运市场表现出极强的波动性,利用衍生品规避风险的需求大大增加,有越来越多的银行、物流企业开始关注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
融合发展,与先进制造业“两翼齐飞”
上海推进现代服务业,瞄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上海经济转型将面临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和动力转换。”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翼齐飞’,无疑可以为上海新一轮增长积蓄动能。”
高端化、品牌化和信息化是上海发展制造业的方向。而这,显然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反过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会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肥沃土壤。
位于浦东的金桥开发区是上海制造业的一面旗帜。该开发区提出,以“金桥智造”为目标,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两大领域,金桥先后引进了通用汽车亚太总部、中国移动视频产品创新基地、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等项目,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发展。
此外,金桥还全力打造现代生产服务园——“Office Park”。通过腾笼换鸟,搬出一些产值低、污染大的企业,将腾出的地块改造成商务办公区。目前,项目一期已吸引贝尔、西门子和华为等诸多业界巨头区域总部和研发基地落户。
营造制度环境,为服务经济“添薪加火”
目前,上海服务经济增加值占比接近60%。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距“十二五”规划目标仍有逾5个百分点的距离。要促进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今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在上海开始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交通运输业和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六个现代服务领域开展“营改增”试点工作。上海抓住机遇,认真实施,为许多现代服务企业带来了福音。改革之前,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税负水平在5%左右,以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后,服务业整体税负水平大体可以降到3%左右。
“今年1月,企业就少交了8000元的税款。对于我们这样的创业者来说,这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薄荷网CEO马海华说。
针对现代服务企业在行政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遭遇的障碍,上海加紧突破,通过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通过改革,浦东行政审批事项和平均审批时限双双下降了60%。
--------------------------------------------------------------------------------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点评: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上海在这方面的实践是卓有成效的。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更具弹性的制度环境,建议国家在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考虑给上海更多的权限。
《半月谈》 2012年第5期 作者:何欣荣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