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有所女子中学,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还会出现一个男子中学。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提出,目前学习成绩中男孩不如女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男生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为此,王荣华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教育中的“男孩危机”,除了因材施教外,不妨再探索“因性施教”。
记者获悉,市八中学酝酿筹建“男子中学”,最快今年9月,市八中学将开出两个男子实验班。有意思的是,就在四十多年前,这所学校曾经是上海滩知名的“女校”。
探索解决“男孩危机”
市八中学已经递交“办男中”申请
“男孩危机”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得到进一步发酵。为改变当下男生教育环境,上海有关方面正在探索筹建“全男校”的做法。前天,华东师范大学与黄浦区人民政府签订的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确定的第一期合作项目中,就有关于在高中学段建立“市八男子中学办学创新可行性研究专项课题”位列其中。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高中学段建立“市八男子中学”的可行性进行专项研究,而市八中学已就“办男子中学”提交申请方案。黄浦区教育局也证实,市八中学的确已就试点转型为“男子中学”向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但目前尚待研究和正式批准。
而在市八中学校长卢起升看来,“男孩危机”客观存在,早已经被教育界所认同。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男孩子的身心成熟普遍比女孩子晚,一个8岁男孩子的专注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相当于7岁女孩子的水平。女生因获得更多锻炼和表现机会,变得更强,而一开始就“落后”的男小囡,一直得不到“冒头”机会,很可能对其整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中小学阶段,男生在学业成绩方面总体处于劣势。
“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许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当下的男生教育环境,而我们的特殊或许就是试图圈起一个圈,单独组成一个团队,然后实践我们的方案。”卢起升如是谈起“男校”的理念。
记者了解到,“男子中学”得到正式的招生批复目前还不会有时间表,但最快今年9月,市八中学将先期开出两个男子实验班。通过单独编班予以探索实践。
开些什么特殊课程?
发挥男生优势,拟开拳术、中国象棋课
那么,如果申报成功得以批准筹建男子中学,市八中学是否已经想清楚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以及策略实施了吗?
根据设想,学校将首先对男孩形象进行探索,总结下来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卢起升说,分解来看就是8个字——浩然正气,乐学善施。“忠诚和责任支撑了男孩儿的浩然正气,而独立和睿智又可以为乐学善施做支撑,想明白了这些,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和策略实施就可以开展了。”
据介绍,在策略实施上将主要采取“扬长补短”的措施,基于男生长于运动、动手操作能力强、空间感强、思维活跃等优势,专注力、协调性、计划性、语言表达能力等相对差的劣势,从基础课程、研究型课程到社团活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补上“学业劣势”的同时,在性格养成方面引导其成长为更加独立、更富创造性和阳刚气的优秀男生。男子中学的实践探索,将主要针对目前男生较女生普遍体现出的“学业危机”,尝试进行一些优化男生教育环境的探索。
另外,拟开设例如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男生课程,这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号召力和顽强意志等。
将引进优秀男师资
弥补上海无“男中”的空白
另据透露,一旦获批,“市八男子中学”将会在华东师大专家团的帮助下,全程“透明”实践的进展情况,并定期向主管部门和社会公布相关数据,希望实践成果对于普通中学提高男生教育水平能有一定的借鉴。其课程方案设计、论证、完善、评价也会得到华师大团队的支持。而在今后的师资方面,校方称,将进行专门的培训、调整和引进,希望更多优秀的男教师参与进来。
卢起升同时指出,上海目前以性别组校的名校仅有市三女子中学,市三女子中学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的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然而,对应国际上优秀的男子中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目前缺失男子中学,而男子中学也完全可以成为上海基础教育新的名片。
》他山之石
英国于2000年开始实施“提升男孩成就”计划;美国联邦教育部2006年正式颁布“接受政府资助的非歧视性别分类教育项目或活动条款”,允许公立学校有更多的自由权进行单一性别教育。
此外,英国的伊顿公学也是英国数一数二的男校,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都是毕业于此。集体生活、严格着装、重视体育都是其鲜明的特色。据悉,伊顿学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运动。
有人担忧:纯男孩环境影响异性交往
“真阳刚!”“中华少林学院上海分院~~”对于男子中学是否会对男生在异性相处方面产生消极影响,是社会上最为担忧的一点,不少网友也对此发出调侃。
市八中学的一位学生家长明确表示不妥,认为此举有浮夸的成分,是在玩概念。“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并不是纯男孩的环境就能解决。同时,这样的环境,对于青春期的男生的性格的发展、交友和身心影响,是否也会存在失当的地方?”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也认为:独生子女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更应该强调性别融合教育。“独生子女本就没有兄弟姐妹,再进入一个单一性别的学校,没有了这种角色扮演,我担心到时候他们连恋爱都不会谈了,甚至缺少一份爱护女性的承担。”
而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海燕表示,建立男子中学未尝不可,但是在设计中有很多问题要全盘考虑。她认为,交友的一般规律是结交同性的群友,到结交同性的密友,再到异性的群友,最后到异性的密友。如果在中学阶段缺失“异性的群友”,今后直接跨度到异性密友,对一些适应力差的男生而言会产生交往困扰。
王荣华认为,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总归有利有弊,“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男孩危机的趋势在教育领域蔓延,确实该拿出些措施应对。至于弊端,则可尽量将其影响减到最小。”王荣华说,国内外都有过不少男子中学的成功范例,不能因为现在有不同的看法就丧失了改革的勇气。
卢起升校长认为,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没有变化,到了高中阶段,其社会环境、同伴关系都相对稳定,3年的学校环境变化应该不会在这方面产生显著影响。“我们会在一些课程上予以适当引导,更何况,高中阶段更主要的是一个学生专注力、社会品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学校也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在质疑的同时,张海燕也建议在学生活动中应该更多引入社会参与,让男生和女生有接触的机会,同时,社会化的志愿活动更应广泛开展。
》老校友揭秘
市八中学曾是女中
常与市南男中“联谊”
有意思的是,市八中学在建校之初,就曾是上海滩上著名的女子学校。记者了解到,市八中学创建于1861年,前身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及其夫人来沪创办的“清心书院”。1918年定名为“清心女子中学”。1953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改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1969年起兼收男生,遂改称为“上海市第八中学”。1978年后由南市区政府批准为区重点中学。
昨天这则将“变身男校”的消息,也让一些老校友感慨万千。市八中学的老校友杨女士曾于1953年-1956年在市八中学(当时的市八女中)读初中。“当时,市八女中是南市区的一所重点中学,而我正好是在重点班里。”杨女士记得,当时一个班大概40多人,有走读生也有住读生,学生中还有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侨。“环境非常好,操场不止一个,教学楼也很多,很有特色,老师来自五湖四海,整个教书育人、学习氛围都很好。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学校的‘对门’当时是市南男中,逢年过节我们就两校一起举行文娱活动,表演话剧、唱歌、跳舞,非常欢乐。”
杨女士表示,不希望转型为男中,“要培育男生的阳刚之气,绝非挂一个‘男子中学’的牌子就可以成功,这需要各方的土壤共同孕育。”
》专家声音
出现男孩危机
其实是教育制度问题
就解决“男孩危机”的现实探索,昨天记者再次采访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为男孩出头”的全国人大代表王荣华。他对于这一探索予以支持,“我们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摸着石子过河来寻找最终的‘良方’。”王荣华强调,这并非是“打压”女生,而是在想办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些弱势的男孩,就像是‘生病的花朵’,通过对症下药,让花朵重新绽放出光彩来。”
王荣华指出,根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其中5000万属于差生,并且80%是男生。他还调查了沪上七八所高校,发现上海高校新生入学男生比例也在逐年下降,一些高校甚至出现了不少“娘子军班”。王荣华呼吁,积极探索建立新评价机制和教育模式,调动每个男生发展的积极性。
不过,张海燕和杨雄均认为,男女是否分校教育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评价机制和教育方式。张海燕还指出,评价机制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尺子,一个是导向,就看今后的评价体系能不能更宽容那些有创造力却超越规范的孩子,培育更好的氛围促进他们男性气质的张扬。
《青年报》 日期:2012年3月23日 版次:A03 作者:刘璐
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2-03/23/content_36085.htm?di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