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杜甫突然在网络上爆红,关于他的各种涂鸦照片在微博上疯狂流传。网友们对语文课本里的杜甫图片“再创作”,于是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好事的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也有网友对此评价“据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而杜甫草堂工作人员则表示,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对杜甫关注是好事,但是也要考虑到杜甫的身份和地位,尊重文化传统,并指某些创作不雅。
然而,大众的创造才能似乎没有运用到对于幼儿教育有益的一面。3月21日是国际儿歌节,可是不少家长都发现,现在教孩子的儿歌都是十多年前的,新儿歌不到老儿歌的10%,一些灰色儿歌在儿童中流行,根据调查28%的孩子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就开始唱流行歌曲、哼带有暴力甚至色情倾向的儿歌。
“男孩危机”也开始困扰家长和教育界。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男孩危机已经从中小学贯彻到大学,无论是学业、体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各方面,男孩都弱于女孩。为了“拯救男孩”,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黄浦区签订了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建“男子中学”。上海市第八中学已就试点转型为“男子中学”向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据说学校可能会开设例如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男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号召力和顽强意志等。
对于男子中学是否有必要,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男孩的危机未必单单是学校教育造成的,其实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出现了问题,有效的解决方式是提供更加多元的教育。教育专家杨东平在讲述《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时也说到,被绑架的家庭教育,忽略孩子的身体健康、人格教育,孩子没有获得相应的人生能力和精神成长。
教育网的一条微博这么告诉家长: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可以创造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弱小的男孩成为勇敢的男子汉。有的父母把儿子当“宠物”养,什么都替孩子干,从不让儿子为自己做点什么。久而久之,胆小无能且没有责任感的男孩就被她塑造出来了。
大学改革的问题在教育界专家中已经争论已久,今日有微博网友引用了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对毕业学生的赠言: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这条微博也被广泛转发。
《南方都市报》 日期:2012年3月27日 版次:D02 作者:张雨丝
链接:http://epaper.oeeee.com/H/html/2012-03/27/node_5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