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青年报》:沪首个科普创作研究生班或年内启动

2012年04月09日

科普创作领域求贤若渴。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该协会会员发表科普文章11330多篇,出版编着科普书籍539多种,各类图书你方唱罢我登场,场面蔚为壮观,然而,精品却寥寥无几。

放眼如今的科普作者,几乎全都是半路出家,科普作者荒从何解决?昨天,在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回望阿西莫夫,繁荣原创科普”研讨会上记者获悉,市科协正与华师大磋商,拟成立上海首个专业科普创作专业研究生班。科普、高校、科技界等各领域的人士将“各显神通”,锻造一套科普创作系统教育。

科普作家感叹

为什么中国没有阿西莫夫?

“为什么中国没有阿西莫夫?”在昨天举行的研讨会上,着名科普作家卞毓琳在发言中质疑道。虽然市场上精品迭出,但大多是翻译作品。在国内,《十万个为什么》之后,少有精品创作,科普领域已求贤若渴。现今,科协正在高校举办科普创作班,出台各种措施,扶持科普创作。但该行业内,没有系统教育工程为之输入新鲜血液,这至今是一片遗憾的空白。

这一领域亟待“解渴”,而功底扎实的科普“生力军”如何锻造?记者了解到,日前,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手合作,合力培养科普创作人才。将科普的种子撒进高校。全国6所大学将设立科普创作研究生班。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将首先“试水”这一新领域。

下半年开研究生班

希望借此改善科普创作土壤

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王智勇告诉记者,行业内对科普人才需求极为迫切。因而,科协工作人员早早地主动上门,拜访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反复与校方商量研究生培养事宜。这一科普研究生班,将通过专业学位培养的方式,培养科普专门人才。经过几次商量,科普研究生班的蓝图渐渐有了轮廓。

“科普研究生班争取在今年启动,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下半年就能开始招生了。”王智勇称,具体的培养方案仍要和高校进一步协商后确定。招生计划也要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来实施。而他透露,这一培训班也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除了高校的师资和行业内专业力量以外,还有社会力量。届时,八路神仙将各展其能,培养科普创作的后备力量。

王智勇还透露,上海科技馆对这一培养计划也表现出相当热心,届时,他们也会提供大量资源。“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希望能够因此而改善科普创作的土壤。”

反响很热烈

“科学松鼠会”成员想吃螃蟹

对于这一新设立的研究生班,记者了解到,已有许多年轻的科普爱好者跃跃欲试。昨天,当获知这一消息后,知名民间科普创作协会“科学松鼠会”成员丁丁虫表示,非常希望能够接受系统的科普教育,对此迫不及待地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记者了解到,丁丁虫的本专业在体育技术领域,和科普本不相干。出于对科普创作的浓烈兴趣,他加入了科学松鼠会,在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创作。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平日充电的机会有限,大多依靠朋友间的相互切磋,因而不可避免地遇到创作瓶颈。“对一个科普创作者来说,他的专业往往只局限于一个领域,而科普创作需要各个领域的知识,我想能够在科学领域打下更加扎实的功底,”丁丁虫称,不仅如此,科普创作中的软实力也必不可缺,比如过硬的文字功底,对热点的敏感捕捉。“有这样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科普爱好者来说,实在求之不得。”

阿西莫夫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着名科幻小说作家,美籍犹太人。他最着名的科幻作品《基地三部曲》包括《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有300多部,是世界公认的科幻小说作家泰斗。

》链接

沪采取多种方式激活科普创作

从2005年开始,除了优秀科技成果,一些极有社会意义的科普原创着作也有资格参加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推荐申报。在2006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7项科普书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科普作品首次被纳入国家科技大奖的评选。由上海参与完成的就有两项,分别是杨秉辉、胡大一等中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合着的《相约健康社区行巡讲精粹》,二军大陈宜张等合着的《人类进化足迹》、《大脑黑匣揭秘》解读生命丛书。

同时,科协也在发动民间力量,激活科普创作。据市科协介绍,为了鼓励原创优秀科普作品的生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本市将开展上海科普创作人才、原创作品基本情况调查,面向社会公众征集科普原创作品(素材),希望能培养一支科普创作队伍。同时,本市将启动科普图书进社区活动,4月21日-22日将首先在虹口区试点,随后将在十个区县推广,科普作家将在现场与市民互动。

》思考

研究生班能否解决科普作品荒?

科普作家施善昌:

还需改善创作大环境

针对该研究生班,虽叫好一片,也有人对此给以理性思考。有业内人士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开研究生班培养学生是好事,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否靠科普工作生存?在面临生存和社会环境诱惑时,他们是否还会保持创作热情?对此中国科普作协会员、知名科普高工施善昌建议,除了建立善于科学写作的队伍外,也应当解除科普创作者的后顾之忧,呼吁政府购买服务;而这个大都市,也应当有一本与之身份相符的科学杂志……

“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思维方式。提升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的发展,改善人的精神境界都会有新的提高。”施善昌介绍,上世纪50年代曾是我国科普创作的辉煌年代,《十万个为什么》盛极一时,之后,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脍炙人口。而之后,科普创作一度滑落低谷。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视等媒体上也掀起了一阵科普热。但这阵科普热,也并没有催生出真正响当当的大家名作。

施善昌说,所谓“科普”,“科”准确,“普”就是为大家所接受。专业知识上,这个专业的专家觉得“没错”,要让普通的听众听得懂。做到这两点颇为不易,能够对科学专业领域有素养的,就为数不多。国外的一些大学规定,如果在专业领域想申请研究成功,则必须有专业科普作品来介绍,“因为纳税人来扶植你的,你必须讲给大家听。你的专业研究别人会来支持你。而在公众领域,也有求知欲,有人接受,自然会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业内许多人都认为,科普研究生班的开设是一个好兆头,但改善科普的氛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润物无声的工程。“我们希望能够培育中国的阿西莫夫。前提是,我们的土壤,是一片能够培养科技大家的土壤。”

 

 

《青年报》    日期:2012年4月8日    版次:A02    作者:严柳晴

链接: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37623/node38420/userobject7ai31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