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学
刘良华(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教育服务
周翠萍 范国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政府购买教育服务需要相应的理论、政策和市场环境。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是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签订契约,根据对社会组织所提供教育服务的评估,以公共财政全部或部分支付其费用,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可选择的教育服务。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以契约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提供者与生产者的分离,政府以公共财政部分或全部支付购买社会组织教育服务所需的经费。
语文教育
陈勇(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
《教育导报》 日期:2012年4月12日 版次:3
链接:http://jydb.newssc.org/html/2012-04/12/content_1553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