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早报》殷莹:孩子刚出生时还不是你的

2012年04月20日

  “孩子刚出生时还不是你的。”这句话是远在北京的一位友人说的。起初我并不明白它的意思。

  小米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这位朋友写了长长的信,一条一条地,传授了很多育儿经给我。我将信打印出来压在枕下,临产前每日温习。那些照顾新生儿的手法简单易懂,小米出世后的头三天我们得心应手。三天以后,小米夜里不断哭闹,有一晚甚至吵到护士前来抱怨。就这么突然间,我们乱了方寸,毫无章法。都觉得,这孩子本来挺乖的,怎么一下子变了?但其实心里明白,孩子哭是出自本能的表达,一定是我们自己做错了什么。

  那段时间,我非常焦躁,情绪波动特别大。此刻看到小米安稳地睡着,会很开心,过一会儿他哭起来,就会惊慌失措,甚至脾气暴躁。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得了所谓的产后抑郁,只是感到心静不下来,总是充满忧虑和怀疑:吃饱了还哭是缺钙吗?脸上怎么总在蜕皮,别的孩子好像不是这样?这里似乎有些异样,那里好像又不对劲……特别是,害怕看到小米在我怀里哭。他一哭,我就想尽办法试图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他停止,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于是更急。满月时带小米去医院看“脐茸”,听医生说要做B超,可能要手术,我的眼泪一下涌出来,抱着小米一起哭得稀里哗啦,狼狈不堪。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我的整个“月子”。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又翻出朋友的那封信,读到她说的“孩子刚出生时还不是你的,百日以后才算真正来到人间”,顿时,我仿佛全明白了!我想起,通常在小米哭得很凶的时候,先生将他一把抱过去,他的哭声便戛然而止。原来,是我的焦虑不安把自己和孩子带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这句话我不是第一次读到,可我刚刚才读懂。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视力很弱,看不清妈妈善意的微笑、关爱的眼神。他只能靠自己小小的身体,或许还要隔着厚厚的衣服,感受妈妈的轻抚和心跳。所以,一旦妈妈急了,慌了,手抖了,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孩子也会跟着不明所以地紧张,甚至害怕。这个时候,换一个人,换一种姿势,或者干脆把孩子放下,反而会是更理智的做法。

  当孩子哭的时候,最需要安抚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但作为新妈妈,常常会因为自己无法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翻书,查网,记下婴儿哭闹的N种理由和解决办法,奉为“圣经”,这件事大概每个新妈妈都做过。我也做过,但是几乎没有帮助。最重要的,其实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成为孩子的依靠,也相信新生宝宝不是自己想象的这么脆弱。哭了,就让他哭一会儿吧。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再把这份平静通过身体传递给怀中的孩子。直到现在,我仍然分辨不清小米哭声当中的细微差别,但我已然懂得怎样给他安全感。

  孩子刚出生时还不是你的,是要花一些时间来感受彼此。无论这个社会多么讲求效率,人与人之间信任与情感的孕育,还得慢慢来!孩子要认识我们,认识这个对他来说全新的世界;我们要认识他,要重新认识有了他的生活。所以,我每天都会提醒自己,我们和小米之间的情感需要时间来培养,就像所有亲密关系的建立一样。

  一百天,对亲自带孩子的人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家人一起探索着、忐忑着,陪伴小米一天天成长。没有请或许更专业的月嫂给予更专业的照顾,这是先生和我共同的决定。因为我们觉得,在这个家里,不需要这样一个陌生人。我们也许笨拙、必定出错,但我们的爱一定最专注、最用心。就这样每天给他喂奶、换尿布、哄他入睡,重复百千遍,感觉是那么琐碎的“技术活儿”,真的很难想象做了这些就能让他长大。但唯有亲手为孩子收拾吐奶后的狼藉,换尿布时被尿了一手,被孩子哭得肝肠寸断……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这个孩子是我的,同时也让孩子踏实地知道(尽管他还不会说)“这是我的爸爸妈妈”。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外事秘书

  《东方早报》  日期:2012年4月18日    版次:30    作者:殷莹

     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4/18/7784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