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朱晓琳:他们为何学汉语

2012年04月18日

  新学期伊始,我任教的班上(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留学生汉语中心)21名留学生来自17个不同国家。第一天上课,我问学生们为什么要学汉语,绝大多数人的回答竟然如出一辙:“为了以后在中国找工作,挣更多的钱,过上富裕生活。”学生们毫不避讳地告诉我,其实他们现在课余时间已经开始打工。比如教中国人外语,在餐厅或酒吧端盘子,去高档会所弹钢琴,周末给打高尔夫球的中国富人当球童等。有个漂亮的法国女生问我:“老师,我会做饭、熨烫衣服、打扫房间、看管小孩,还懂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您能替我找个中国家庭当保姆吗?”我愕然,恍若时光倒转。
  二三十年前,出国、留学、打工、挣钱,从而改变生存状态,是成千上万中国年轻人曾经向往过的一条人生道路,包括我自己。如今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到咱家门口打工,将学好汉语等同于获得了未来富裕生活的通行证,不能不使我想起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多半不会忘记自己从前的“穷人”身份。记得二十年前刚出国时,我对西方“富人”的生活方式完全没有感性认识,总是不知不觉以“穷人”的眼光去审视“富人”。某日在学生公寓里遇见一位北非裔女清洁工,她向我抱怨道:“我是法国穷人,每月只拿6000法郎(时值人民币9000元)最低工资,连一辆新款‘标致’车都买不起。”我惊讶得张大嘴巴,半天忘了合拢,因为那时候中国一位大学教授工资仅为法国清洁工阿姨的十分之一。
  在我教汉语的里昂中央大学,只有一千名大学生,停车场上却停着六百多辆汽车。有位跟我同住一层楼的法国学生搬家,我去给他帮忙。家具搬完后,墙角滚落几枚法郎硬币,那法国学生不耐烦地拿起扫帚把硬币扫入垃圾堆,看得我一阵心疼。
  读研第二年,我和班上一位法国女生同去某家出版社实习,实习结束后得到5000法郎报酬。我把大部分钱存入银行,身边只留下少许零花钱。而法国女生则用5000法郎作资本,再向银行贷款5000,买了套10000法郎的高级音响放在宿舍里。面对我惊讶的眼神,女生说:“连法国小孩子都知道,口袋里有一枚10法郎硬币,不该只买5法郎的巧克力,有钱就得及时享受。”“享受”是法国人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
  有对法国夫妇,丈夫是高铁司机,按规定五十岁就能退休,退休后可享受原工资百分之九十六的养老金。每当听到政府有意提高铁路员工退休年龄,他总是积极参加抗议游行。我问他:“男人五十岁正年富力强,呆在家里不无聊吗?”他一本正经道:“我即使每天坐在阳台上晒太阳,也不想多工作一天,那可是上帝给我们的权利。”他妻子是个电话总机接线员,但每工作六个月就会遭老板“解雇”。有一天那位妻子打电话邀我去参加庆祝派对,原因是她又被解雇了。我不明白丢了饭碗还有什么好高兴的,她告诉我:“丈夫退休了,我被解雇后就能夫妻双双去国外旅行,反正连续工作满六个月再失业,政府支付的救济金比原来工资差不了多少,我为何不享受这份福利呢?”
  旅居国外时,我跟很多欧洲国家朋友讨论过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比如“积谷防饥”、“居安思危”、“坐吃山空”、“不要寅吃卯粮”、“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等等,但总会遭到朋友们嘲讽。他们的看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中国人太穷,而穷人天生习惯吃苦;欧洲国家大多很富裕,富人当然应该享受。那时候我真想问一句:“你们国家的政府是印钞机吗?”
  回国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年都去西方国家旅行,逐渐感受到“穷人”与“富人”生活出现了风水轮流转的变化。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学费涨价,社会福利紧缩,失业率猛增。那位火车司机朋友跟我开玩笑:“听说中国也发展高铁了,招不招外国司机呢?我的驾驶技术可是一流的。”面对日益瘪缩的钱包,他也不可能安心坐在阳台上晒太阳了。
  去年夏天我到英国度假,在彼斯特购物中心看到许多中国游客抢购奢侈品,不少人甚至拖着拉杆行李箱,连价钱都不细看拼命扫货。我正巧听到两位当地老太太在聊天,一个说:“瞧,上帝现在只爱中国人啦,让他们都变得那么富有。”另一个说:“只怕他们还有钱让上帝都搬家去中国呢。”
  世界上没有谁生来喜欢做穷人,也没有谁能保证世世代代都当富人。我不否认中国人曾经很穷,但也不认为现在中国人能以“富人”自居。我时常鼓励外国留学生利用假期走出上海,去其它地方旅行,真真切切见识中国和中国人。如果以为上海陆家嘴、新天地或淮海路就是整个中国的缩影,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文汇报》  日期:2012年4月18日    版次:15    作者:朱晓琳
     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4/18/content_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