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语文大讲堂”上,“鲁迅作品的教学”再次引发热议,这次热议的主角不是公众,而是天天接触语文教科书的语文老师。《中文自修》杂志对中学语文教师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中学语文老师对鲁迅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的态度针锋相对,有半数赞成,有半数反对。
赞成方:有学习的必要
从2010年开始,有关“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大撤退”的消息持续不断。全国范围内的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进进出出”,非常“繁忙”。而且社会各界对此纷纷议论。
在此次调查中,有12.5%的教师直言鲁迅作品不适合进入语文教材,甚至有3.1%的教师感到鲁迅作品生涩难懂,对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非常不合适。
上海市七宝中学语文教师王卫宁是赞同鲁迅作品进教材的。他认为,从学生对于文本的接受、理解和喜好程度上来说,鲁迅作品可能不太符合学生的阅读及审美趣味。“但语文学习和教学所要做的不是去迎合学生的趣味,而是要提高学生的趣味。”他觉得,鲁迅作品是否适合进入语文教材,更应该从其本身的价值来考虑。语文教育,不仅承担着语言学习的功能,而且还承担着人文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等多种功能。而学习鲁迅对学生摆脱浅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非常有益。不久之前,王卫宁给学生上《拿来主义》,“虽然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不是非常透彻,但起码他们开始思考关于民族文化的问题,这就是学习鲁迅作品的收获。”
反对方:学生理解有点难
不过,鲁迅作品难以企及的深刻性的确又让中学生感到很辛苦。市西中学学生陆薇君坦言,读鲁迅,最难的是要理解思想含义。
尽管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已经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创作背景的介绍上,但是由于时代状况的巨大差距,鲁迅作品很难引起学生,甚至年轻教师的强烈共鸣。很多语文老师觉得,这种难以共鸣,使教与学缺乏良好的互动,学习鲁迅仅仅成了完成教育大纲的任务,而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鲁迅的作品世界里。
因此,这部分语文老师认为,鲁迅作品并不适合出现在语文教材里,而可以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一个选择。老师们说:“与其这样学鲁迅,让同学对鲁迅作品形成不好的印象或者误解,那还不如不要学。”
学习鲁迅作品有门道
正反方的意见看似都有理,可有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对于鲁迅作品的争议,关键在于未能将鲁迅“平凡化”,而依然将他的作品视为某种精神的代表。
调查显示,中学生并非不能接受鲁迅,也并非不愿接受鲁迅,而是缺乏更有效的了解途径和学习方法。在上海,一些中学教师开始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教鲁迅做出了调整,他们暂且放下过去在鲁迅身上赋予的其他标签,首先单纯地将他视为一个文学家、杂文家。还原鲁迅,有时能使人们更容易从日常生活的解读理解,其批判的锋芒也更广泛和深刻。这实际上就是对鲁迅现实主义精神的重申,但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一点,颇有难度,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信宏中学顾宁老师谈到,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大打折扣。因此,她提出不妨深入到学生的主体阅读实践中去,再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讨论、争辩、协商、合作,引发学习主体的高层次思考,从而扩大和发展认知结构。
现在的难题是,要真正理解鲁迅作品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语文教学往往限定在一定的时段内。有专家表示,读鲁迅作品不应该拘泥于字斟句酌、语法推敲、写作模仿(文章做法)中,而更多的应该是历史教育和人生教育,这才是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文汇报》 日期:2012年5月11日 版次:07 作者:苏军
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5/11/content_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