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勤建在“民间工艺传承人培训班”上演讲
在前日举行的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人培训班上,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时表示,现代的民间工艺品雷同太多,形式千篇一律,他呼吁民间工艺要保持“一村一品”,保证民间技艺的独特性。
作为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认为在中国数千年的民俗传统中也蕴藏着古代科学的成分,而许多民间技艺正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到了端午节,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口挂菖蒲和艾草,很多人都认为这只是民间驱鬼辟邪的传统,没有实际作用;但科学研究发现,菖蒲叶中含有多种具有药用疗效的物质,这也使‘端午挂菖蒲’这个民俗传统中蕴藏了古人的智慧和应对自然的方法。”陈教授说,宋元时期的黄道婆从海南回到故乡乌泥泾之后,传授推广织造技术,使当时的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这一方面是黄道婆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另一方面也与当时乌泥泾地区盛产棉花有关:“当时的乌泥泾常常被海水侵袭,所以还是一片盐碱地,不能种水稻,但却能种棉花,当时这里的棉花产量非常高,也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陈勤建认为,每个地区都有该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制品,这也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的:“在浙江、江苏和安徽一带,流行着竹根雕、树根雕等民间工艺,这与江浙地区有大量竹木的自然环境有关。”他指出,同样是竹木雕,日本就没有这样的民间工艺作品,鬼斧神工的竹木雕刻在一些日本学者眼中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也能提高日人们审美情趣。
在陈勤建眼中,现代人的生活相当粗俗化,这与现代审美爱好情趣有关:“我在1988年就提出了‘一村一品’化,就是每个村落都能保持他们传统的民间工艺特色——在中国传统的村落古镇中,民众生活都存在美的感觉。比如说我们上海的‘顾绣’,就不仅是一种刺绣技术,而是绘画和民间技艺的结合,明代画家董其昌就对顾绣极为赞赏。‘顾绣’对丝线要求极高,每根丝线都要破拆成几十根,一种颜色也要分成几十种。”谈到色彩,陈教授不无痛惜地表示现代人对于色彩的辨别已经退化了,有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末做过一次调查,现代人对于某色系最多只能辨识出十几种色彩来,这和同种色系能有几十种色彩名称的古人相比,已经有相当大的消减。
同样消减的不仅是色彩,还有过节的民俗。“当初宣布春节放七天长假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过年要放这么多天假干什么。过去,中国人春节有82项民俗活动,现在很多人过春节除了吃饭、看电视、放鞭炮、贴春联外,就没有其它民俗活动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值得我们反思。”陈教授认为现在的民间工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古代的民间工艺和民俗生活的审美有关,因而追求个人风格特色:“就点心来说,日本有各种米制品的糕点,而且各村的做法都不相同。我曾经在北海道看到一种点心,外观看是粽子,打开发现其实是糯米团子。”他认为,如今的民间工艺雷同化太多,作品千篇一律,就像现在的竹刻很多,但风格太雷同,缺乏生命力和内在的文化力量。
《天天新报》 日期:2012年5月9日 版次:14 作者:王晨
链接:http://www.xwwb.com/paper/html/2012-05/09/content_130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