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话语与政治知识的社会建构:多学科的进路”论坛举行

2022年12月08日 学术卓越

  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水平。12月2日,“话语与政治知识的社会建构:多学科的进路”论坛在华东师大举办。此次论坛由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承办。

“话语与政治知识的社会建构:多学科的进路”论坛举行

  论坛以“话语”为对象,窥知政治知识社会建构的诸多面向,邀请哲学、史学、人类学、新闻学与政治学等学科研究者,以“多/去学科”的方式讨论“话语与政治知识的社会建构及其可能进路”。论坛围绕“话语分析:多学科的共识”、“话语研究的机制与进路”两个议题展开。来自华东师大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基于相同的问题意识,就各自学科的研究进路与现状进行了相互交流。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文钰在致辞中表示,学校高度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的跨学科融合与交流,同时他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主题以及前期准备工作,期待本次论坛能够进一步促进跨学科间的互动,共同推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此次论坛内容的极大兴趣,认为这是极具意义的学术探讨,并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向民教授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政治学的学科研究,除建制路径外,还应从政治知识的角度进行,且从知识角度进行研究可以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而探讨中国政治如何研究,以及现代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知识。他认为,不同学科在此问题上有共同的学术兴趣,故而作为本次工作坊的议题,探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空间。

  围绕论坛第一个议题“话语分析:多学科的共识”,来自人类学系的黄剑波教授、历史学系的李磊教授、哲学系的苟东锋副教授和传播学院的甘莅豪教授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话语分析:多学科的共识”议题主旨发言

  黄剑波教授以“日常生活与人类学的中国思想资源”为题,认为研究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深入人心的问题,并就小群体研究是否能够运用到大社会群体之上提出疑问,黄剑波教授认为在学科自主性的背景下研究“话语”是必要的,但要警惕陷入极端民族主义的自我证明。

  李磊教授以“重构中国史叙事:普遍政治秩序与区域历史的互动”为题,认为传统中国的普遍政治秩序,存在贯穿治内、治外的普遍原理及依此而建构出的恒定模式,近代中国无法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政治语境中进行传统中国的自我叙述,而区域思维下的普遍性建构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的解决路径。

  苟东锋副教授以“‘控名责实’何以可能:儒家名分思想初探”为题,围绕“中国哲学的底本是什么”这一问题,结合对各家“名学”的解读,说明了“名学”研究的来源,提出是否能够从政治的视角进行“名学”研究,说明了其可能的三种研究进路,并从意识形态视角解释了为什么“名”和政治关系密切。

  甘莅豪教授以“互联网百科知识的生产机制及其合法性建构:以维基‘钓鱼岛’条目为例”为题,认为18世纪以来百科全书编纂是人类社会知识合法化的重要环节,介绍了维基百科全书的缘起、以及为什么要研究维基百科全书,指出维基百科全书不仅是人类知识储存平台,还是国际话语斗争与协商的平台。

  围绕论坛第二个议题“话语研究的机制与进路”,来自政治学系的王向民教授、哲学系的刘梁剑教授、历史学系的王锐副教授、政治学系的易妍副教授和政治学系的师义帆老师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王向民教授以“中国政治研究中的田野、理论与国家”为题,围绕近年来政治学研究的转向、发表的一系列建制性概念、学派化的努力,解释了该题目的来源,认为找到“活生生的政治现象”并将描述性概念转换为分析性概念是重要的,指出也许重启结构-功能主义,探讨共同体的原初功能是在中国逐渐世界化的背景下“做理论”的一种可能进路。

  刘梁剑教授以“汉语言哲学和中国哲学话语创建”为题,提出了概念的“厚薄”,解释了何为汉语言哲学,认为中国哲学话语创建的一项任务,是从日常语言中萃取语汇,进而将其锤炼成具有义理深度与厚度的说理词,同时强调要处理好普遍和特殊,即哲学研究中的中国和世界关系,并提出超越原有情境是否还具有解释力的疑问。

  王锐副教授以“当我们谈‘全球视野’时,究竟指的是什么?”为题,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要回到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前的十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话语、学术和思想,“去国家”的全球化视野的出现,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任何学术话语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因此在支配与被支配的背景下讨论具体的话语才具有意义。

  易妍副教授以“制度、仪式与符号: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型政治仪式的组织特征分析”为题,从问题的提出、政治仪式的既有研究、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研究做了介绍,研究以新制度主义作为分析性概念,试图发现制度环境的变迁与政治仪式/符号之间的关系,认为逐渐走向完全制度化的政治仪式,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义帆老师以“政治社会化的几种研究取向”为题,介绍了目前政治社会化的几种研究路径,分别为:制度史路径、概念史路径、新文化史路径和社会资本路径,并以学界代表作为例,分别对上述四种研究路径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介绍了六种收集资料的途径。

  最后,王向民教授作会议总结并对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王向民教授认为,“中国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核心议题,虽然不同学科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有差别,但大家可以在“如何理解中国”“如何提问与论证”的学术交集内进行卓有成效的对话,此次论坛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或去学科的魅力,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研究”的理解,为自己的学术提问与写作选题丰富了想象力。



文|赵悦含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 编辑孟子楠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