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建设教育强国?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年会回答时代之问

2022年11月23日 学术卓越

  11月18日,为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教育人口实验室共同举办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年会(2022年),主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中的教育强国建设”。论坛由大会报告、思想碰撞与青年交流三大板块组成,集思想性、政策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精彩纷呈,亮点满满。

2022年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年会举行


贯彻二十大精神,聚焦共同富裕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平向大会致辞,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主持。

  刘昌亚司长指出,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教育强国与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政策、理论和现实意义。他详细阐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指出共同富裕宏伟目标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王平主任对各位参会嘉宾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上海市教委和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他指出,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深度参与了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相关政策的前期研究与方案编制,在诸多事关全局的领域提供了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咨询建议。他期待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不断提升综合研判能力和战略谋划能力,准确把握趋势性变化,为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提供高质量、创新性的战略咨询。


汇聚顶尖学者,共话教育强国


  在大会报告阶段,邀请教育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和公共政策等各学科权威专家以及相关专家型领导,讨论交流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政策问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红亮主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以“共同富裕:职业教育的贡献与使命”为题,着重从“二十大新部署”“职业教育的历史贡献”“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职业教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紧盯产业的涵盖1349个专业的新版职教专业目录,进而从新方位、新格局、新使命、新价值、新概念、新语系、新生态等角度阐述现代化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发言

  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以“教育推进共同富裕:浙江的做法与思考”为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教育,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需要教育作为保障。浙江省围绕优质均衡目标、突显产教融合、采取超常规举措、大力发展终身教育与强化数字赋能等方面逐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强省进程。

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发言

  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以“我国离教育强国还有多远”为题,阐明了教育强国本质上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能够全面地确保人的现代性增长。他指出,虽然我国教育近几年表现出较好的持续发展,但与世界教育强国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应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发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从教育公平角度论述了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的思考。他认为共同富裕本质上是让所有人平等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政策实施时应重点关注收入没有赶上经济增长速度的那部分低收入群体。要推进共同富裕,不能简单做再分配,共同富裕首要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他还指出我国教育不平等问题仍然严重,主要体现在教育代际流动性下降、城乡教育差距仍然显著等,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在制度层面推动教育公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发言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以“教育要为人民的‘精神富有’做出新贡献”为题,从哲学视角思考教育如何助力共同富裕。他认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我们现在处在富而教之的阶段,此后应进一步考虑教而贵之,即通过教育让个体更有尊严。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发言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为题,指出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不同于西方,他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和中华文化因素两个重要特征,其本质应是人民的现代化,应投资于人民,必须超前发展,发挥它的基础性、先导性、长期性、积累性功能,从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发言

  浙江大学社科学部副主任顾建民作了题为“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的报告。顾建民教授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本质要求,其中高等教育至关重要。在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高等教育应从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要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正义,通过数字赋能推进教育数字化,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浙江大学社科学部副主任顾建民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聚焦“教育强国的未来要求”,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并举。他从教育的广度、深度、高度、绵延度四个方面思考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论述了普及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个性化发展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发言


学科交叉融合,思想观念碰撞


  在“思想碰撞”板块,设置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人口和人才基础”“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四个专题,讨论共同富裕背景中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议题,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副主任谢晨主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专题,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友超主持。他指出,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明确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强调了从建设教育强国到建成教育强国的意义。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教授从教育强国的认识出发,指出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达到中上,但总体的水平还是大而不强。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研究员阐述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特点,指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后发内生型的教育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世清指出,探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能回避“党的领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强国目标以及教育公平”等问题。随后,各位专家讨论了能否提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概念,如何处理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关系等问题。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人口和人才基础”专题中,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指出,强国建设过程中,教育强国是基础,同时教育强国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范国睿认为,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科技、人才对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分享了国家人口发展和教育关联度的问题,分析了国家人口发展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生育焦虑之间的内在关系。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阐述了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与提高人才的竞争优势的规律、趋势与问题。随后,各位专家围绕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特征和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在“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专题中,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黄斌介绍了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与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杜育红指出,应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整体设计人力资本的投资政策,建立有效的行为激励机制,进而最有效地使用公共教育投资,真正解决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晓刚分享了社会学、人口学的生命历程视角对教育政策的价值,以及教育对促进共同富裕、降低收入不平等的特殊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执行主任曹妍基于教育改善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认为,早期教育质量会对收入差距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专题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从共同体与精神富裕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万明钢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各民族成员共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认为,人工智能使我们对教育的观点形成了非常不一样的视角,呼吁社会既要看到人的全面发展,也要有“后人类”和“非人类”领域的思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包刚升,讨论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的角色和功能,认为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对于铸牢共同体意识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人类学教授巴战龙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变迁和话语沿革,认为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要有更强的文化自信和理论底气。


扶植青年学者,开展思想对话


  该论坛设置了教育战略智库青年专家交流环节,通过专家推荐和青年人才自荐的方式收到百余份申请。经过遴选,最终向51名青年学者发出参会邀请。这些青年学者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学者类型多样,既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有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所属学科不仅有教育学,也有心理学、公共管理、体育学、经济学、人口学等;既有咨政研究经历丰富的青年学者,也有刚从事咨政研究的后起之秀。

  年会论坛特别邀请到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教学会会长鲁昕与青年学者深入交流。

青年专家交流现场

  鲁昕首先对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主动汇聚和培养青年智库学者做出高度评价,认为这体现了国家智库的价值使命和责任担当。她就如何开展智库研究向青年学者作了辅导报告,提出智库研究要具备十二个思维,包括全局思维、政治思维、战略思维、跨界思、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逻辑思维、比较思维、实证思维、定量思维、定性思维。此次报告引起了青年智库学者的强烈反响,大家踊跃提问,鲁昕就这些问题与青年学者做了进一步的深入交流。

  主体活动结束后,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柯政作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受到领导高度重视,受邀嘉宾层次之高与宽度之广在教育领域较为罕见,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功筹划此次论坛,离不开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上海市教委的直接指导,离不开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将以年会论坛为纽带,衔接起学者、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共同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值得一提的是,该年会得到了新华社的大力支持,由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现场云提供直播服务,共有30多万用户通过直播观看了会议,还有3万多用户通过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参会,让这样一场思想盛宴能够惠及更多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人,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图文、来源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编辑丨杜玥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