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华东师大幸福研习空间启用

2021年09月29日 为师生办实事


  9月28日,新建成的华东师大幸福研习空间正式启用。在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幸福研习空间是华东师大为师生放松身心、营造幸福体验的用心之作。它的启用标志着华东师大卓越养成教育中以“幸福浸润、因材施教、积极引领”为核心的心理育人体系迈入新台阶,为培养积极向上、健康身心的时代新人给出华东师大“幸福”解决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北京体育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杨桦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黄汉升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原院长周爱光教授,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杨昌利、校长助理斯阳、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设计学院党委书记俞世恩、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方媛等师生代表一同参加了启用仪式,仪式由学生(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李燕主持。启用仪式上,钱旭红、杨桦为幸福研习空间揭牌。

钱旭红、杨桦为幸福研习空间揭牌


在光影韵律中,静心放松


  置身幸福研习空间,有种特别的空灵与清雅。约160多平方米的面积并不大,预计可容纳30-40人,却为师生在忙碌的生活中开辟了一方整理思绪、疗愈心灵的小天地。当阳光穿过木纹铝格栅洒在地面,形成光影的韵律感。墙面喷涂的海阔天空图案被柔和的光包裹着,远离喧嚣、舒缓身心、缓解压力、涤荡思维。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朱虹表示,幸福研习空间用于为师生提供放松训练、止语静思、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等,空间启用后将在固定时段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法定节假日除外),提供一片可供静心、放松的减压场地以及自助式正念减压体验,希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悟力。

  据悉,心理中心本学期将在此开展多个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包括正念减压训练团体、系统视角下的职场人际关系团体、“画梦疗心”心理剧工作坊等。同时,还将在此举办面向全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的“正念减压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


以积极和幸福为导向,提升素养


  在华东师大以“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为核心的“幸福之花”建设蓝图中,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放到了突出位置。

2019年10月,华东师大幸福研习与促进中心成立

  2019年10月,华东师大幸福研习与促进中心成立,致力于幸福领域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学生服务实践,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服务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幸福和生命质量为己任,引导学生感知幸福,积极应对挑战,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问题解决导向的‘干预’思路转变为幸福促进导向的‘预防’思路,更加致力于提升大学生幸福认知、幸福体验和幸福追求能力”,朱虹表示,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积极心理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面向学生的幸福教育,推动整个教育的理念转变。

  学校年度举办心理教育活动超100场,覆盖3万人次以上。在新生入学校园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月主题活动、“阳光伙伴”朋辈活动等主题活动期间,更是以幸福研习为抓手,营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提升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师生办实事,减压空间“变”出来


  这个减压空间还真是“变”出来的!2019年9月,华东师大坚持勤俭办学、挖潜增效、着力内涵发展,为提高空间使用效能以提升学校竞争力和经济运行水平,实施空间改造行动。

  空间所在之处,原本是闲置的天台。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建筑空间为学生服务,解决师生的民生实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学校创造性地将此区域纳入“灰色空间”改造计划。

  经过学校基建处、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设计学院以及后勤保障部历时两年反复论证、精心打磨、通力合作,空间终于在学校70年校庆之际建成启用,面向全体师生开放。

undefinedundefined

灰色空间(左)变身幸福研习空间(右)

  除了这个空间,闵行校区心理中心经过整体重新装修后,还引进了智能心理训练系统:虚拟现实心理训练系统、智能击打呐喊宣泄系统、心理减压放松舱和体感音波床(生物反馈版)等,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在中心专职老师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服务。

虚拟现实训练系统

智能击打呐喊训练系统

  当天启动仪式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吴冉带领现场师生参与幸福减压工作坊。她向同学们传授通过“在当下时刻,不带评判地对环境和自我保持有意识的觉察”来调节身心,并伴着柔和的音乐和减压指导语,带领同学们现场体验减压训练,感受身心自然、宁静的状态。


文|吴潇岚 GIF视频|柒秩 空间摄影|李盛华 王於豪 刘雨荻 活动摄影|吴潇岚 邹玉瑛 

来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幸福研习与促进中心 

编辑|吴卓佳 吴潇岚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