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国际博物馆日,在华东师大博物馆云看展

2022年05月18日 卓越育人

  今天(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The Power of Museums。疫情虽然阻断了师生实地看展的脚步,但华东师大博物馆闭馆不闭展。今天请跟随我们云看展,赏一件与虎有关的文物,还有重磅展览预告!


云看展:一件与虎有关的文物


  今年是2022年,以干支纪年法来计算,为壬寅年。寅是十二地支之一,地支与生肖之间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寅对应虎。今天的云观展就从一件与虎有关的文物看起。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国古代有不少青铜器被运用于战场,比如戈、钺、戟等,这些大多都是兵器。此外,还有另一种被广泛运用的青铜器,它们就是以錞于为代表的军乐器。


听,錞于发出的声音(音频来源:湖南电视台,张福雄演奏片段)


                     器名

                     拼音: chún

                     保藏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文物博物馆

                     尺寸:长24.6cm,宽21.5cm,高40.4cm

                     材质:

                     时代 :汉(202 BCE– 220 CE)

  錞,又作錞于,铜制军中击打乐器,常与鼓相配,用于战阵。目前发现最早的作于春秋时期,盛于汉代。形如圆筒,上大下小,中空,顶上多作虎形钮,可悬挂。——《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精品图集(一)》

  军队也要乐器吗?当然。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而吹角就是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中诞生的一种指挥军队进退的军乐器。同样的,錞于作为一种铜制的打击类军乐器,常常与鼓相配,用于战阵。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文物博物

  “两军相当,鼓錞相望”。——《淮南子·兵略训》


发展历史


  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黄帝在战场取得的胜利,就是伴随着当时人们所奏出的独一无二的简单军乐——呐喊、鼓吹,而使得士兵士气大振,从而通过勇猛的斗志来奋力杀敌,摘下成功的果实,成为我国军乐器的开端。

  《宋书·乐志》载:鼓吹,盖短箫铙(náo)哥。蔡邕曰:“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周官》曰:“师有功则恺乐。”《左传》曰,晋文公胜楚,“振旅,凯而入。”《司马法》曰:“得意则恺乐恺哥。”雍门周说孟尝君,“鼓吹于不测之渊”。

  除了战争胜利,在征战过程中,指挥进退、号令士兵、传递信号等也是由军乐来完成的。

  《周礼·司马法》中记载:“中军以鼙(pí)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

  鼙为小鼓,先击小鼓作为信号,再击大鼓三通,以鼓舞士气。继而,振铎以作号令,众军举起旗帜,战车及步兵均整齐行进,又以鼓为令,鸣响镯,作为行进的节奏。《周礼》所记的军乐器有鼓、钲、铎(duó)。

  而春秋中晚期的墓葬中多次有錞于与钲同出,可见,春秋中晚期,錞于通常与鼓、钲相互配合,用于战争。

  《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 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

  在夏商、西周时代,军乐被称为“鼓吹”。鼓吹其实是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结合的音乐。在打击乐器中,鼓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吹奏乐器中有排箫、横笛、茄、角等。

  西周时期,周公姬旦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他借鉴了商王朝的礼乐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区别君臣、父子、亲疏、上下、尊卑等的礼制和典章制度为适合周氏的氏族传统,后被称为后世所说的周公“制礼作乐制度”。

  其中就包括了出征打仗前要举行的“军礼”,以此显军威,鼓舞士气,其中的“军礼”就是当时的一种军乐文化,此时初步形成了真正的军乐文化萌芽。


演奏方式

  我们已经了解军乐在古代战场的重要性,那么它是如何演奏的呢?

錞于结构图名 见熊传新《我国古代錞于概论》

  从已有的资料来看,錞于的演奏方式存在两种可能。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约当西汉时期)出土的铜贮贝器上,铸有大群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面。其中有两人合扛一木,下悬一錞于、一铜鼓、铜鼓侧悬,錞于则正吊于横木之上,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之。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演奏图象。

  錞于不止是军乐器,在祭祀时也能看见它的身影。如上图展示的演奏图案,其发掘报告就将之名为“杀人祭铜柱场面”,冯汉骥先生则释图为“诅盟”仪式。

  《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夷习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盟诅要之。”

  《南齐书•始兴简王鉴》记述了另一种演奏方式:“广汉什邡民段祖以錞于献鉴,古礼器也。高三尺六寸六分,围二尺四寸,圆如桶,铜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铜马,以绳县马,令去地尺余,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茎当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则其声如雷,清响良久乃绝。”


虎钮錞于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文物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錞于往往还伴随着虎钮一同出现。而虎钮錞于在湖南等地被发现,这可能会让人想起巴人。古代巴人是以虎为图腾或族徽的氏族, 然而錞于具有虎钮则是典型的巴人遗物。虎钮立于盘中央显赫位置,高高在上, “巴人崇虎”得到体现。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云:廩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华阳国志·巴志》曰:汉兴,亦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

  点击图片,从华东师大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劳作工具了解远古劳作的声音。

石斧(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物博物馆藏)



抢先预告:植物的智慧主题展览


  待疫情结束后,下学期华东师大博物馆将适时举办生命的智慧,育人的力量——马炜梁教授植物的智慧主题展览。展览将系统呈现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师马炜梁教授对植物世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彰显博物馆在卓越育人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呼应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力量。

马炜梁教授著作《植物的智慧》


生命的智慧


  植物学家马炜梁教授近40年来一直在寻求植物的生存智慧,他认为:植物虽然站在原地不动,但确实可以主动去找寻异性;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但确实有接受刺激的反射弧,能够很快地做出反应;当食叶昆虫噬咬叶片后,植物能分泌一种物质招引昆虫的天敌来保护自己;植物能设计出复杂的传粉路线,让昆虫为它携带花粉;植物有利用环境的能力,能与动物协同进化……

  在马炜梁教授的镜头下,植物呈现出生命的智慧。

  • 植物吐水


  在闷热的天气或在清晨如果走到草丛中,你的鞋、裤腿一定很快就打湿了,低头一看许多草的叶片先端都有一滴晶亮的水珠,这是露水吗?其实这是植物从体内排出的水分。

地榆的吐水现象


  • 植物如何避免近亲繁殖


蜡梅

  蜡梅一朵花中雌雄蕊成熟的时间差,保证了自己的花粉不会授给同一朵花的雌蕊,避免了近亲繁殖。

  雌蕊已熟,柱头鲜嫩,雄蕊叉开,花药未熟。

千屈菜

   奇特的植物婚配制度,千屈菜的三重交配现象。雌蕊有长中短三种,雄蕊也有三种(每朵花只有其中之二)。


  • 丹参传粉的巧妙机关


丹参(花解剖)

  左上:一朵花的侧面观;右上:蜜蜂来采蜜,它往里钻的时候雄蕊打下来,把花粉给了它;下:解剖结构示花冠筒口部药隔形成的活门。


  • 鸭跖草的指示灯


鸭跖草

  2片蓝色花瓣招引昆虫前来,昆虫来到以后受黄色退化雄蕊的指引采食蜜汁。


  • 鹤望兰与鸟儿的配合 


  鹤望兰是鸟媒传粉植物。

鹤望兰

  模拟蜂鸟到来,受重力所压,花瓣(紫色)分开露出花粉。我国没有这样的鸟类,画图以表示。

鹤望兰(花解剖)


育人的力量

  《植物的智慧》不仅是植物的科普著作,更体现了马炜梁教授的教学理念,带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示范和启迪。

马炜梁教授带领学生们在天目山实习

马炜梁教授在黑龙江拍摄蚂蚁与植物的生态关系,花了4个半天以这样的姿势完成目标拍摄。

马炜梁教授在做精细解剖

玉兰(上海市市花)的花解剖

  马炜梁教授获得了丰硕的教学育人荣誉,比如:中国植物学会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优秀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一等奖、上海首届高教十大精英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83级本科生、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龙北国感叹:

  马老师深受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敬仰和喜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的心永远年轻,永远爱着学生。记得上植物分类学课时,大家多么期盼马老师给我们授课;去浙江天目山实习,有幸分到马老师带教小组时,高兴得不得了。

  我在大学教了二十三年书,深深体会到‘传道’的重要性,但‘亲其师’,方可‘信其道’。要修炼到像马老师那样对学生具有如此超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很难很难。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在给马炜梁教授的信中这样写:

  今天中午收到您的新书《植物的智慧》,内容极为精彩,深为感谢!

  被子植物来到地球一个多亿年了,到现在演化出二十多万种、一万数千多属、四百多个科,没点适应多变环境的能耐、本事,是不能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大群。

  您这本新书表现了许多方面的本事,是对植物演化研究的新贡献,可喜可贺!

  期待早日在线下博物馆相遇,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参考文献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战国)左丘明:《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编:《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精品图集(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熊传新:《我国古代錞于概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王福生:《我国古代的军乐》,《乐器》,1991年。

樊右伟:《初探中国军乐的形成与发展》,《北方音乐》,2009年。

黎国韬:《鼓吹乐及其起源简议》,《艺术百家》2004年第3期。

何因易:《春秋战国贵族用乐制度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樊琪:《春秋战国时期军乐艺术探究》,《音乐创作》2016年第9期。

李嘉、田雨:《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巴式虎钮錞于初探》《美术大观》2018年第6期。

田盼:《湖南地区音乐文物錞于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2期。

杨得志:《中国军事大辞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

朱世学:《对虎钮錞于若干问题的认识》,《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2(01)期。

周是一:《剪纸入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




来源|华东师大博物馆 第一部分图文|博物馆志愿者陈一祎 第二部分图文|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李宏庆教授提供并经马炜梁教授授权和认可 视频|一席演讲 通联|林丹

编辑|吴潇岚 于洋 编审|郭文君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