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最美。根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公布的“2023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复旦大学汤雯絮等10人获评“2023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华东理工大学崔然等10人获评“2023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同济大学钟欣茹等10人获评“2023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这些优秀青年拼搏奋进,不坠青云之志,蓬勃朝气,不负赤子之心,他们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群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激励广大青年
2024年12月14日,在浦东新区的“融书房”,一场“跳出‘书’适圈:《行走的阅读》微纪录片分享会”徐徐展开。《行走的阅读》是浦东图书馆携手域外合作馆,共同启动的跳出“书籍”,“阅读”文化的探索之旅。2024年活动首站选择了敦煌,一个文化与历史的交汇点,在引读人的带领下,到达一个个的文化现场,将一处处文化景观与历史画面、文化思考相结合,通过文化对谈、短视频、微纪录片,触达更多的人。新闻晨报
上海去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近日,松江区诞生了两个上海市的新记录,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在当地发现了稀枝钱苔、天目疣鳞苔,此前在上海未曾有记录。 稀枝钱苔是钱苔科钱苔属植物,在中国广泛分布。此前,在华东地区,安徽舒城、浙江开化等地均采集到稀枝钱苔。稀枝钱苔个体微小,长仅3毫米至4.7毫米,宽更只有0.6毫米至0.8毫米。此次调查,科研人员在松江区永丰街道的一片农田内发现了它
21世纪的中国需要怎样的人才?在1994年11月,面对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首创性地成立了“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全新经验。 1994年人才学院开学典礼 1995年,第一期人才学院被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同年5月8日,全国高校培养跨世纪青年人才会举行,来自全国68所全国重点高校100多位团干部
12月16日上午,“廉心洁行”华东师范大学廉政心理科普展暨“12.9国际反腐败日”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开幕。 本次科普展以“廉心洁行”为主题,共分为四大板块内容——“心智探秘:认知与廉洁同行”“社会镜像:环境塑造的廉政风貌”“千人千面:个体差异与腐败心理”“智慧之光:心理学赋能反腐倡廉”。 科普展通过科学心理学视角,深入浅出地解析廉政心理认知机制,探讨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一处教育创新的热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音乐戏剧课程建设、教学实验和成果展演等诸多创新尝试。而这一切,都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与歌剧实验中心“强强联手”,共同开启的“大中小”艺术教育协同创新探索。 2024年的春天,一封特别的“通知书”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的校园里悄然流传——青年编剧和作曲家正在为学校量身打造一部音乐剧,需要从小学和初中生中选拔一批小演员
2024年12月7日至11日,第70届IEEE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华东师大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岩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Polarization degradation and recovery strategies of hafnia-based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近日举行,该赛事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是国内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地理信息类本科学生技能竞赛。本届大赛吸引了全国179所高校的712名同学、325名指导教师参赛,规模及竞争激烈程度较往年也均有所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GIS大赛指导团队积极组织校内宣传及选拔工作,并确定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拔尖班)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为促进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让师生能够直观感受新疆魅力、了解援疆工作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拓宽学校“大思政课”的实践与教学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于12月11日在普陀校区思群堂举办专题电影《阿克达拉》观影活动。上海援疆干部代表、剧组代表及校内师生代表共500余人共同观看了影片。 援疆专题电影《阿克达拉》观影活动在普陀校区思群堂举行 电影
为了保障校园网络的稳定运行,信息化治理办公室拟于2024年12月18日18:00至24:00对部分校园网设备进行停机维护,期间校园有线网络访问互联网、从互联网访问校内网站将出现不定时短时中断,校园网无线使用、从校内访问校内网站不受影响。 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如有疑问或重要业务需求,请与信息化治理办公室联系,联系方式:电话021-62233081、邮箱its@ecnu.edu.cn、企业微信
推动上海“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 近日,上海首批“尚思探索学者”揭晓,20位具有较强研究实力和卓越创新潜力的年轻科学家入选。他们都从事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将在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潜心探索科研领域的“无人区”。 202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今年,为深化基础研究的组织实施机制改革,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这家
中国世界史研究要积极回应何为“世界”,“世界”为何和“世界”如何等时代大课题。 2024年12月6日上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编辑部主办的“史学前沿问题沙龙”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本次学术沙龙特别结合了世界史与中国史学界的前沿问题,30余位受邀专家以“大变局时代中的世界历史书写”及“共时性思考下的中国路径展开”两大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西方史学研究已偏离正轨
青年人的热血,来自与现实社会的连接。 过去一向通过文字和公众见面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影评人、作家毛尖,近几年越来越多地直面网友。她在B站上开了自己的栏目,犀利点评热门影视作品;她在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举办的活动上,以主持人的身份对谈文艺界明星。她的2倍速江南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但当你听到她给文艺作品中的光怪陆离精准点穴时,会发现厉害的不是语速而是观点凝聚而成的思想锋芒
在智能软件已能煞有介事地帮忙写文章的时代,是否有人思考过,写作的未来在哪里? 何以学文? “年轻不可轻”第二届新民青少年社论大赛自今年6月启动之后,从上海,从深圳……从全国许多地方发来参赛稿件共计15868篇。 不知道参赛者们提笔之前是否会去想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在未来的岁月中,文章、文学,是否还有如往昔一般的重要作用? 大约1800年前,曹丕就在《典论·论文》中
“您在刚才的讲座中多次提到人工智能,我们最近的生活学习里也反复听到这个词语,这种关注是不是有点过度了?”“如何减少‘文化折扣’,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一架大型客机需要使用200多种材料,400万—600万个零部件,生产生活中处处是材料。”……这一个个犀利的提问与翔实的回答相继出现在2024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上。 最近,2024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
共有 23,541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0 页 当前第 8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