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举行了全国首批老龄科研基地授牌仪式,研究探讨了老龄科研基地管理办法,并为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言献计。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桂世勋代表学校接受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授予的全国首批“老龄科研基地”铜牌,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建议
11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与新华网课程思政框架合作签约揭牌仪式暨“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处处长张庆国,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筹)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周增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等参加签约揭牌仪式,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主持
华东师大的物理楼坐落于丽娃河畔共青路南端,落成于1960年。大楼略呈淡黄色,整体为F形,主楼为四层,东部为三层,中部二楼为电化教室,其后为天文台,下面为阅览室和书库,正门对着共青路。从远处看去,整座大楼显得简朴而庄重。 1960年暑假,我们物理系新生报到后先参加两周劳动,部分同学(我也是其中之一)留在系里做一些物理楼内部的如疏通电线等小修小补工作(由于建造时正处经济困难时期,工期短
华东师大少数民族学生骨干人才培养第一期“君远班”开班仪式暨君远奖学金颁奖典礼于11月11日下午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举行。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金同康、办公室主任王家荣,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昌利,学工党委书记、学工部部长余佳,学工部副部长长、资助中心主任周赛君,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宛姝,及华东师大2020年君远奖学金获奖学生、第一期“君远班”全体成员参与了本次活动。 华东师大
11月10日,由华东师大江南文化研究院协办的“品铁崖墨香,传江南文渊”——“杨维桢”杯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在金山区亭林镇开幕,围绕“品铁崖墨香,传江南文渊”主题纪念“元末江南诗坛领袖”杨维桢,共计展出全国书法名家作品70余件。 “品铁崖墨香,传江南文渊”——“杨维桢”杯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 活动当天,亭林镇正式与华东师大江南文化研究院正式发布合作项目。双方自去年9月共同筹建
“我的家乡三面环沙,‘沙进人退’曾经是人们的生活常态。四十年后的今天,一条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30公里的绿色长城,静静地守护着母亲河黄河和银川平原……”11月1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举办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四史教育活动,老中青三代共同唱响《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用歌声演绎党和国家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500余名师生参加。 讲述家乡“四史”,诠释家国情
11月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近代史的教与学”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召开。为期一天的工作坊里一共举办了三场主题报告和一场圆桌对话,包括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瞿骏、李文杰、周健在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上海市北中学、闵行中学、上海闵行
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与新华网课程思政框架合作签约揭牌仪式暨“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处处长张庆国,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筹)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周增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等参加签约揭牌仪式,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主持。 张庆国
“记得李吉林老师曾说过一句话——终生乐学,方为人师。这次入选首批李吉林卓越教师支持计划,来到华东师大参加这样的颁奖和报告会,就是很好的研修机会。” 首批李吉林卓越教师支持计划入选者之一、浙江省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在参加华东师范大学首届李吉林教育专项基金颁奖典礼暨“李吉林卓越教师报告会”时这样说道。他打算将这次获得的奖金全部用于购买图书,捐给云南怒江的一所小学,以此传递李吉林老师的教育理想
11月12日,华东师大副校长孙真荣,校长助理、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斯阳,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宛姝,学工部副部长兼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周赛君,于王云慈善基金在华东师大设立十五年之际,为感谢上海明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云对基金项目的支持,前往明泉集团拜访董事长兼总裁王云先生,执行总裁张斌、副总裁何世成、总裁办经理徐伟珍一同参加座谈。 孙真荣代表学校对王云先生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王云
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三十年来,浦东从阡陌农田华丽转身为一座璀璨的现代化城市。30载筚路蓝缕,城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研、人才的助力,上海高校始终与浦东同向共行、同频共振、携手奋进,激扬新时代青春力量,书写大浦东锦绣篇章。 复旦大学: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复旦大学积极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启动“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以“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
社会比较,贯穿了我们的一生。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会被拿来和父母比较,看看我们长得更像谁;长大一些后,又出现了“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中他们总是那样优秀;终于成年了,微博、朋友圈的存在又让我们不自觉地拿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近日登上热搜的“凡尔赛文学”,也不外乎是短暂活在社交媒体里的“富贵瞬间”。 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长得也还行”,但网上冲浪一番后,还是会觉得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进程中,国际风云变幻,各种思潮涌动,保护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叠加出现,大国政治经济地缘博弈加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轨迹频受干扰。在复杂的局面下,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科学判断和发展战略选择。面对历史赋予的新要求,特别是在构筑国内大循环新高地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和节点功能的构建中,上海包括浦东应以哪些要素禀赋和治理能力来刷新纪录、再建新
徐中玉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一直想写点什么,总也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我与徐先生的接触相对多一些,1983年读研究生,徐先生和齐森华先生是我们的指导老师;1986年留校工作后,一直得到徐先生的关心,以后担任徐先生创办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接手他主编的《文艺理论研究》……可以说,我在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工作大多是在徐先生的影响下进行的,对他有许多感性的印象,而把这些感性的东西写出来,或许能看
当下教师的使命是什么?长久以来,一些人认为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这种观点是否有偏差?我们为什么要为教师减轻工作量?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的回答。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 教师的使命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教师始终须对人一生负责任 今天教师的使命就是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活出
共有 23,552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1 页 当前第 74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