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变化重组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无不在提醒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巨变的时代。自16世纪、17世纪以来高歌凯进的现代文明,似乎已接近于某个临界点。面向未来,人类文明需要创造出有别于现代性的当代性。 伟大的巨变时代,召唤有作为的哲学。唯有见机而思,切中中国古人所讲的“时”或者古希腊人所讲的“凯若斯”(kairos),方有可能引发应时之动,以足够的心力和智慧改变
近日,中青网记者在广东省多所学校采访时深刻感受到,当体育成为教育工作的必选项,学校体育的勃勃生机与百花齐放可以成为校园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学校体育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其高质量发展关乎广大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多次发布重要文件,对青少年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战略指导,强调了学校体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历史地位,明确了学校体育发展以体育人的新时代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4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之际,整整1670年前诞生的这一幕,在申城闵行的樱桃河畔“重演”。 同样是一个春天,书法界的纪念日“兰亭节”有了校园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兰亭集序》的每一句,也化为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系研究生们创作的64枚印章,堪称《兰亭》当代的“活化石”。 【“红领巾”们刻下篆书“大
为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政创新发展,加强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4月21日,“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教授与华东师大辅导员、班主任代表在闵行校区学生发展空间进行交流,围绕“辅导员的‘初心’与成长 ”“新时代学生思政工作的守正创新”“师生共进的师大精神”三个主题展开讨论。校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赵健、副部长杨艳红,学校专职辅导员、青年班导师、机关青年班主任以及学生助理辅导员代表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劳动”,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就以汉字字形传达出对“劳动”的理解。那么,你知道“劳动”最早的来历吗?今天的“劳动”和古人说的“劳动”一样吗?历史上,“劳”和“动”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热火朝天的劳动者 中华文明长久以来有重视劳动、记录劳动的传统,这在早期的汉字中就能窥见一斑。 务农是古代中国最常见、最基础的劳动形态。“农”字的甲骨文形体为(见图1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空前发展的时期,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海洋政策出现了若干新的变化,特别是允许并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使中国海商作为贸易主导力量之一参与亚洲海洋贸易,中国真正成为亚洲海洋贸易重要的发动机,推动亚洲海洋贸易进入全新的阶段。 海洋政策的新变化 宋代尚未形成明确的海洋权益观念,其海洋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国家安全和管理海洋经济活动的相关措施。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面的新变化
4月18日,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彤一行来校调研交流。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出席两校座谈会,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部、信息化治理办公室、教育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相关部门院系领导参会。 新疆师范大学代表团来校调研交流 陈彤对新疆师范大学的建设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对华东师范大学20多年的对口支援表示感谢,并提出此行来校交流考察的内容和需求。 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彤讲话
4月20日,原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基里尔·鲁德教授访问华东师大。副校长施国跃会见了鲁德,并就进一步加强在相关学科的联合研究、学生培养方面的合作,推进白俄罗斯研究中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业务主管黄志华、白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贝文力陪同会见。 副校长施国跃会见原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基里尔·鲁德教授 鲁德参观了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并围绕急剧变化形势下
3月24日,“世界史与科技史的对话——首届全球科技史研究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幕。开幕式后,进行了华东师大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华东师大和科学史所将聚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将顶尖学术资源转化为顶尖育人资源,就“联合选聘任课教师和导师,合作优化拔尖学生培养方案,打造以‘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为代表的系列精品课程资源,探索研究生先修及联合培养机制,联合攻关寻求原创
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崇明生态研究院共同举办“世界地球日”共创地球可持续发展活动。专家学者齐聚崇明,关注生态保护和地球可持续发展,探讨双碳背景下的盐碱地生态改良对策,并与华东师大师生一同种植红麻。 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世界地球日”共创地球可持续发展活动 崇明区副区长张秩通致欢迎辞 华东师大副校长施国跃致辞 崇明区副区长张秩通,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崇明生态研究院共同举办“世界地球日”共创地球可持续发展活动。专家学者齐聚崇明,关注生态保护和地球可持续发展,探讨双碳背景下的盐碱地生态改良对策,并与学校师生一同种植红麻。 图说:大学生在科研田里种下杂交红麻 采访对象供图 崇明岛作为沉积岛,在形成陆地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海水的浸渍与侧渗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盐碱地。为了解决新生湿地土地
夏鼐在日记中袒露心迹:“自己本来预备弄的是中国近世史,这次突然考上了考古学,这样便要改变我整个一生的计划,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改变,我并没有预料到,我有些彷徨无主。” 1934年10月4日,夏鼐先生(1910—1985)在写给刘古谛的信中,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学术志向,“我初入大学的一年是弄社会学的,后来转入历史系,已经是十字街头钻入古塔中,但是对于十字街头终有些恋恋不舍,所以要攻中国近代
“中华美学精神”丛书发布会暨中国古代美学的当代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4月22日,由华东师大中文系、安徽教育出版社主办,华东师大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学术委员会协办的“中华美学精神”丛书发布会暨中国古代美学的当代研究学术讨论会在闵行校区举行。开幕式由华东师大中文系副主任王嘉军教授主持,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曹友谊到会祝贺并致辞,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何客介绍丛书出版
共有 23,648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7 页 当前第 36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