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ring教授是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副院长、教育领导与政策讲席教授。Goldring教授是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院士,2019年至2024年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学刊》(American Educational
张东波教授现任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在此之前,他曾在新加坡、美国以及英国工作近20年,最近的工作经历是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任终身正教授。他是著名国际期刊Language and Education(SSCI来源一区期刊)的主编,该期刊致力于推动语言与教育领域的发展。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跨语言研究、语文教育以及语文教师教育,他创新性地采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理解并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他
劳悦强,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曾在北美多所大学教授中国文史哲诸课逾十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荣休、荷兰莱顿大学沼田佛学研究讲座访问教授,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客卿教授。研究兴趣涉及先秦诸子思想、汉魏晋南北朝儒、道、释三教互融、佛教讲经等等。中文著作包括《文内文外—中国思想史中经典诠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简体字版)。英文著作则包括《剑桥中国史》第二册(魏晋南北朝卷)中《清谈与玄学》一章
李广健,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历史学博士,2016.2-2019.2,暨南国际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2015.8迄今,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07.8-2013.7,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2015.7.1迄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历史学部硕、博士校外评审。
Marius Timmann Mjaaland教授任教于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气候危机的跨学科研究等。出版Autopsia: Self, Death and God after Kierkegaard and Derrida(2008)及The Hidden God(2016)等专著。
董夔现任教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担任作曲教授,并于2019年至2021年期间担任音乐系系主任。除作曲外,她亦在钢琴上即兴演奏并撰写小说散文。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兵的故事》于2022年由知识出版社(隶属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目前,她正在创作一部由古根海姆基金会资助的一幕歌剧性剧场作品《直到现在》(UNTIL NOW)。
王海之,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金融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司金融,创业金融,金融机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发表SSCI 17篇包括4篇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认定的经管类50种一流学术期刊。主持完成多项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包括Kauffman基金会,Coleman基金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s Insurance
刘思宏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早期儿童中心的研究学者,与Philip Fisher教授合作开展研究。她于佐治亚大学获得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博士学位,并在俄勒冈大学转化神经科学中心完成博士后培训。刘博士的研究采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早期压力如何在多层次的生态环境中塑造儿童的发展、行为、和健康。她还运用fMRI、EKG、和神经内分泌压力反应评估等方式研究早期压力如何在生物层面上固化,并改变儿童的神经生物
萨拉·赫内西是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在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她领导了数十个受资助的研究项目,出版了四本专著、七十五篇同行评议文章以及多篇面向研究人员、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其他出版物。 她是跨学科剑桥教育对话研究项目的共同创始人,她的团队开发了开创性的研究工具,用于分析对学习有帮助的对话,包括适用于各教育阶段教师和以技术为媒介的对话的版本。赫内西教授还是剑桥大学休斯学院剑桥教师研究交流中心
陈以爱,东海大学通识中心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人。早期研究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及大学史,代表作有《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并将有《整理国故:文化运动与考据学风》面世(预计2025年)。近年专注“东南集团与五四研究系列”,聚焦五四运动在上海的表现,已出版《动员的力量:上海学潮的起源》,并完成《行动的策略:上海三罢始末
余红兵,教授,博导,前美国符号学会会长、国际符号学协会副会长、亚洲符号学国际学会秘书长,国际符号学界著名青年领军学者。任教于多伦多都市大学、多伦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并担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国际符号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大连外国语大学启航学者讲座教授、国际语言与文化符号学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理事,四川大学“符号—传媒”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等。担任
成谨济先生是韩国首尔市立大学中语中文系教授,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是韩国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当代思想史与东亚文化研究,著有《“样式”的政治化与东亚知识分子的文化困惑》,译有《去政治化的政治》,发表了多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京大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日本史、东亚思想史和东亚国际关系史。出版《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从“道理”到“物理”——日本近世以来“化道为术”之格致过程》等专著数部,主持中外研究项目多项。先后荣获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
李怡, 1966年6月生于重庆,198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兼任《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学术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武小西,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副教授。研究围绕“自我/能动性的构成”这一问题展开,思想资源主要涉及建构主义伦理学、康德实践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技术哲学与科技伦理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增强技术的政治伦理研究”。
共有 23,671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9 页 当前第 3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