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29日,“第九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华东师大普陀校区举行。本届论坛再次线下开设37场平行分论坛,8场特色工作坊活动,吸引了上千人报名线下参会,三十万人在线观看直播。 “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自2015年举办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已经成为了国内教育学界共同期待的学术盛会。正如论坛组委会主任暨论坛主席袁振国教授所说的,超过30万人关注一个这么高度专业化的题目,足以表明
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学生以“大夏百咏”为主题现场篆刻印章。明年是大夏大学创建100周年,大夏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坚持守正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于10月30日圆满落幕,华东师大实现特等奖新突破,总成绩位列上海第二、全国第九,再度捧得“优胜杯”,创学校历史最佳成绩。 优胜杯获奖名单 主体赛特等奖领奖 “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团队领奖 “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签约仪式 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领奖 华东师范大学获奖团队风采 9支团队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出征“挑战杯”终审决赛
近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研究决定命名全市26家单位为2022-2024年度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华东师大博物馆获评这一殊荣。在10月18日举行的“道中华之美·耀民族之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上,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通等为获得命名的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颁发证书,华东师大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馆长夏祥伟代表校博物馆接受证书。 华东师大
10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40周年学术活动在普陀校区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致辞,六位特邀专家围绕“方法•写作•发表”这一主题发表学术报告。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副主任陈霜叶,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曼出席活动。学报期刊社社长黄薇、副社长胡岩分别主持致辞和报告环节。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0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在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揭牌成立。 仪式上,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通过视频致贺词。钱旭红在讲话中指出,建立“华东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是两校在深化合作的进程上迈出的新的一步;中心将作为资政启民的智库、文化展示的窗口、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巩固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服务,为促进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揭牌 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10月28日在华东师大普陀校区举行。地理科学学院段玉山教授领衔的“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是教育部认定的第二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是国家级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服务于国家教育发展和教材建设重大战略,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间,作为海陆中转站的“丝路”港口活力如何变化?新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发展活力指数(2023)》表明,2013年至2022年,分布于低活力值的港口数量从20个降至10个,下降明显;分布于中活力值的港口数量则增长迅速,从24个增加到31个,显现共建“一带一路”港口投建成效显著,整体发展活力指数快速提升。 首次以船舶轨迹大数据(AIS)、卫星夜光遥感数据
为保障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信息化治理办公室拟于2023年11月4日9:00至11月5日9:00期间对数据中心部分设备进行维护,届时公共数据库系统、校园主页及所有院系和部门的二级网站、所有使用统一身份认证的业务系统会出现不定时访问受限。 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如有疑问或重要业务需求,请与信息化治理办公室联系,联系方式:电话021-62233081、邮箱its@ecnu.edu.cn、企业微信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夏建阳团队题为“Enhanced causal effect of ecosystem photosynthesis on respiration during heatwav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融合了收敛交叉映射、野外通量观测和过程模型等技术和方法,定量评估了陆地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双向
在江苏和上海生活多年的张逸星,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陆的生活。在他看来,大陆科创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便利的生活环境,还会吸引更多港澳台年轻人前来发展。 今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张逸星(右二)在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上发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供图 1999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的张逸星,从小就随来沪做生意的父母到大陆生活,现在说话几乎听不出乡音。目前,他在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三年级就读,从事
近日,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期间,一位来自西北某高校的老师,向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颉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识教育的限度在哪里?如果对文科生进行数理化的培养,会不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文科生也应该了解科技的发展,应该学一学数学。”关于通识教育,杨颉认为:“未来是科技时代,数学转变的是你的思维,而不仅仅是你的技巧。物理也是一样的。” 在本届高博会上
“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很密切。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院建设,外语学院始终都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做老师,千万千万不能亏待我们的学生。”今天的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建院30周年系列活动中,资深翻译家、华东师大本科教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外语学院前院长张春柏教授说。 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国际化视野的多语种国际化卓越人才,是华东师大外语学科始终坚守的使命。自华东师大设立本科教学最高
共有 23,55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1 页 当前第 28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