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心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数字城市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长期从事城乡规划研究和教学,近期研究兴趣在数字化规划技术、以时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持城市空间优化研究,推动了时空大数据智慧规划技术走向实用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研究成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曹寅,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德国洪堡资深学者。研究方向为全球史、近现代印度史、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著有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2-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同钰莹,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院长、社会学系教授,SSCI期刊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副主编。她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学士、硕士学位,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硕士、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人口学、人口迁移与流动、家庭与生命历程、社会性别、人口健康与福祉等。研究成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宁镇疆,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史一级学科带头人。入选上海市高层次人才,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二级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2019)首席专家。学术兼职有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中华文史论丛》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赵峥,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社研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边疆民族史、体育史,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共党史研究》《民族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
邵栋,1989年生,江苏常州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博士,现任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已出版小说集《空气吉他》、学术专著《纸上银幕:民初的影戏小说》。小说见刊于《收获》《十月》《上海文学》《香港文学》等,历获台湾林语堂文学奖首奖、香港青年文学奖。《空气吉他》入选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名单。
陆建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多年就职于该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以及《外国文学动态》和《外国文学评论》主编,后调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兼《文学评论》主编。著作包括论文集《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思想背后的利益》和《自我的风景》等。近年关注中国近现代史,著有《海潮大声起木铎》和《戊戌谈往录》。目前一部鲁迅研究领域专著正要结项。
王苍龙,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教于布莱顿大学社会学系,并担任社会学与犯罪学主任。研究主要聚焦当代中国儒家教育复兴的文化、社会与政治意涵,长期关注儒家与中国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多种知名国际期刊。著有两部英文专著:The Rise of Confucian Citizens in China(Routledge, 2024)与 Cultivating the Confucian
马建标,现任复旦大学外交学系暨全球史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8年获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2014-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UCSD)、哥伦比大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美国东亚国际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史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共党史研究》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国内外权威刊物
李国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从事艺术批评、艺术家研究、展览策划,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著有《当代艺术四十年》、《改造水墨》、《20世纪中国艺术编年史》、《张晓刚文集》、《21世纪中国艺术简史:2000-2018》、《新绘画:1990—2010》、《中国当代绘画史:1978—2020》、《中国当代水墨史:1978-2020》等。参与策划的主要展览活动有: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无界:中国青年艺术展”;南京
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卫生问题,传统药物干预的耐药性和副作用长期困扰着抑郁症临床治疗。因此,探索非药物干预手段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方向。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已被表明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状,但其具体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关于运动抗抑郁相关脑区和生物分子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分子与特定脑区之间相互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仍缺乏深入解析。 华东师范大学刘微娜教授团队近期研究揭示
5月28日至30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在闵行校区举办“传承·创新·赋能——光华精神引领科学教育新实践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褚君院士浩分享题为《努力焕发科普光芒》的讲座。时值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活动以传承“光华精神”为核心,通过回溯历史、启动社会实践项目、发布青年宣言等形式,激发青年学子“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学院领导、校友代表、师生代表等近200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承前启后
5月30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梅兵担任首席专家的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办公楼小礼堂顺利举行。 “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东师大举行 本次开题论证会的课题评议专家组,由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授戚万学
2025年上海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比赛5月30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决出最终胜负。比赛汇聚了上海48所高校156名教师参赛,为了大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60名教师参与决赛“比武”,展现课程教学和咨询辅导本领,其精神风貌和功底,让人印象深刻。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还有什么妙招、实招?青年报记者专访大赛金奖老师。 以赛促学,携手上海高校孵化就业“金课” 本次
年轻的知识分子们之前经历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然后对工人进行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而在以工人群体为主体力量的五卅运动中,学生又从工人身上学到很多。 2025年3月31日,观众在参观“热的血——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 在波澜壮阔的五卅运动中,大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和生力军。 上海大学师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运动
共有 23,640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6 页 当前第 2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