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锋,男,1973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2004年)。现任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凯尔文大学哲学系坦普顿研究员、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与语言哲学、形而上学,迄今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应邀前往哥廷根大学、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设讲座多场。
Graham Priest 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The Graduate Center,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oyce Gibson Professor Emeritus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马晓霖,二级教授,上海大学博导,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津贴国际问题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知名媒体时政评论家,外交事务专栏作家,多家部委或知名智库理事、学术委员。曾在新华社工作17年。 2015年加盟北京外国语大学并担任教授。2019年6月加盟浙江外国语大学并获聘首位“西溪学者(杰出人才)“。 长年研究和著述领域为中东及伊斯兰事务、大国关系、中国外交、恐怖主义
彭牧,生于青海省西宁市,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博士,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访问学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信仰与实践、礼仪和节日、民间手工艺、中医与民间医疗、身体民俗、民俗学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出版专著Religion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in Rural China(Routledge 2020),发表
钮心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数字城市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长期从事城乡规划研究和教学,近期研究兴趣在数字化规划技术、以时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持城市空间优化研究,推动了时空大数据智慧规划技术走向实用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研究成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曹寅,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德国洪堡资深学者。研究方向为全球史、近现代印度史、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著有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2-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同钰莹,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院长、社会学系教授,SSCI期刊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副主编。她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学士、硕士学位,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硕士、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人口学、人口迁移与流动、家庭与生命历程、社会性别、人口健康与福祉等。研究成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宁镇疆,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史一级学科带头人。入选上海市高层次人才,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二级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2019)首席专家。学术兼职有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中华文史论丛》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赵峥,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社研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边疆民族史、体育史,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共党史研究》《民族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
邵栋,1989年生,江苏常州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博士,现任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已出版小说集《空气吉他》、学术专著《纸上银幕:民初的影戏小说》。小说见刊于《收获》《十月》《上海文学》《香港文学》等,历获台湾林语堂文学奖首奖、香港青年文学奖。《空气吉他》入选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名单。
陆建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多年就职于该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以及《外国文学动态》和《外国文学评论》主编,后调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兼《文学评论》主编。著作包括论文集《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思想背后的利益》和《自我的风景》等。近年关注中国近现代史,著有《海潮大声起木铎》和《戊戌谈往录》。目前一部鲁迅研究领域专著正要结项。
王苍龙,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教于布莱顿大学社会学系,并担任社会学与犯罪学主任。研究主要聚焦当代中国儒家教育复兴的文化、社会与政治意涵,长期关注儒家与中国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多种知名国际期刊。著有两部英文专著:The Rise of Confucian Citizens in China(Routledge, 2024)与 Cultivating the Confucian
马建标,现任复旦大学外交学系暨全球史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8年获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2014-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UCSD)、哥伦比大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美国东亚国际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史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共党史研究》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国内外权威刊物
李国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从事艺术批评、艺术家研究、展览策划,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著有《当代艺术四十年》、《改造水墨》、《20世纪中国艺术编年史》、《张晓刚文集》、《21世纪中国艺术简史:2000-2018》、《新绘画:1990—2010》、《中国当代绘画史:1978—2020》、《中国当代水墨史:1978-2020》等。参与策划的主要展览活动有: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无界:中国青年艺术展”;南京
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卫生问题,传统药物干预的耐药性和副作用长期困扰着抑郁症临床治疗。因此,探索非药物干预手段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方向。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已被表明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状,但其具体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关于运动抗抑郁相关脑区和生物分子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分子与特定脑区之间相互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仍缺乏深入解析。 华东师范大学刘微娜教授团队近期研究揭示
共有 23,539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0 页 当前第 1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