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根,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台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1994-2004年间先后应邀赴德国Darmstadt技术大学、日本电波研究所、日本国立天文台、美国Ohio州立大学和加拿大国家资源部,开展天文地球动力学与空间大地测量国际合作研究;先后参与并完成国家攀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动力
陶钧,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及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5年获得密歇根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至2018年于圣母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任博士后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对大规模科学模拟数据的可视化,尤其是深度学习,信息论,优化方法,和交互探索方法在流场可视化方面的应用;以及对大规模科学数据的高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
王玉柱,经济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一带一路”与上海研究中心秘书长、金融贸易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一带一路”理论与实践、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发展经济学。出版专著《德国马克及欧元时代的货币政策》《全球化新阶段与上海改革新征程》《市场秩序演化机制与政府角色研究》。发表于学术期刊及媒体文章逾50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主持和参与政策咨询课题十余项。
Professor Yihong Du obtained his PhD in 1988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After spending two years at Shandong University as a Lecturer (1988-90), and one year at Heriot-Watt University (UK) as
陈志瑞,历史学博士,国际研究资深编辑,外交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习近平外交思想”研学宣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暨卓越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期刊编辑出版,先后主持《欧洲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外交评论》等期刊,广泛参与国际关系和地区研究的选题策划、论文评审和编辑出版等工作,获颁“全国新闻出版业领军人物”“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并曾在德国曼海姆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校访学,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
罗振革,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 1991和1995年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2003年美国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博士后;2003-2018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任所长助理、副所长;2018年10月起,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先后任副院长,执行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团队、重大项目
蓝宇,男,1981年生。2003年和2008年在北京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导师吴云东教授),随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K. N. Houk教授)。2012年起在重庆大学担任研究员、教授;2018年入职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特种功能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入选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入选第六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
鲁大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极限理论、精细大偏差、破产概率、概率不等式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Theoretical Probability, Statistics & Probability
梁浩阳博士,目前在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他在2018年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并于2022年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研究专注于密集恐慌人群的动态连续建模与实验,致力于通过结合虚拟现实和高精度行人仿真技术来为密集人群的管理和控制提供可靠的预测工具。现在,他是同济大学CAVE虚拟现实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员,专注于为混合交通流的模拟和测试开发数字孪生平台。梁博
刘润辉,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4年先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开展博士后研究;2014年底至今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席南华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代数群量子群以及表示论研究。
T.Tanisaki是国际知名数学家,主要研究李代数、代数群、量子群及表示理论。
张干,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本科和硕士期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有机地球化学博士学位。学科方向为环境有机地球化学。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机化合物14C同位素技术与应用、地球表层系统碳动态、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命运等。在Nat Comm, PNAS, ES&T, JG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
王佐仁, 博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脑智教研室岗位教授及课程首席教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Neuro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涛,南京大学教授,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和优青项目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首批“登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长期从事光学超构材料、拓扑光子学、光子集成领域的研究。多次获得“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重要成果”。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Sci Adv,PRL等刊物发表
共有 23,617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5 页 当前第 15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