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中,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工作的提升,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维度,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深刻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和
华东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着力深化学习阐释、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源头培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学习阐释,筑牢思想认识根基。一是系统推进学习。将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纳入校院两级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教师是教育的灵魂。 在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那些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联合推出的六集纪录片《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深情礼赞,更是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诠释。 纪录片《教育家精神》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大力弘扬
跨越5000公里,从中国西部新疆喀什来到东部的上海求学,学成以后,又回到那块最需要她的土地上,年轻的布佐日古丽心里装着一颗教书育人的种子。 布佐日古丽·艾麦尔,在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疏勒县是喀什地区一个小县城,也是28岁的布佐日古丽·艾麦尔的家乡。当地地处遥远,古丽从小“梦想着去北上广看一看”,她不负众望,2011年考入“内高班”去到北京读高中,2015年又以优异成绩
师是立教之本和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目前的教师队伍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沪上教育研究专家。 本期受访嘉宾: 代蕊华(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宁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联合国
记者9月5日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近日在京举办靶向真菌几丁质修饰酶抑制剂研讨会暨成果转化签约仪式。“此次转化的真菌几丁质脱乙酰基酶抑制剂具有高效、高生物安全、环境友好等特点,可有效防治多种重大作物真菌病害,是全球首例针对几丁质生物学过程的原创性生物农药分子。”该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杨青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此次签约的靶向真菌几丁质修饰抑制剂,基于农药
图①:叶连平在给学生们补习英语。秦祖泉摄(影像中国) 图②:卢胜利在备课。受访者供图 图③:郭晓芳在与学生录制网络大课堂。杨 洁摄 图④:张龙和学生在一起。武汉市盲童学校供图 图⑤:崔瑶正在上课。付兴贵摄(影像中国) 数据来源:教育部 9月10日是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共有1891.8
近代中国,大批教育家云集上海办学堂、创学会、传思想、编教材、争教育权,敢于开风气之先,善于开放与融合,不断探索教育救国强国之路。 研寻—— 从李鸿章奏准创办上海同文馆开始,官办新式学堂陆续创办,开明绅商亦纷纷兴建各种新式学堂。1897年,盛宣怀在徐家汇创办南洋公学。南洋公学的教育体系完整,包括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城南建立经正女学,引领兴办女学的风潮。随后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庆热持续发酵,时不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校庆是大学文化独特的体现方式,具有丰富的价值意涵。新时代新征程上,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可忽视大学校庆的价值和功能。 文化价值 大学校庆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高等教育变革等紧密相关。在大学建设与发展初期,大学校庆多以发行校庆纪念特刊等方式,围绕振兴国家、服务社会、募资兴学等主题展开活动。随着社会发展
Michael F.Hochella Jr.现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荣誉教授,“纳米地球”中心主任,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能源与环境理事会研究员,是纳米地球科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在Science、PNAS、Nature Nanotechnology、 Element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Environmental
吕拉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创新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创新地理、创新发展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主持重大、重点及面上基金10多项,主持40多项决策咨询与规划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著有《创新地理学》《中国城市创新地理》《新经济地理学》《中国
邱伟云,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在数字人文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他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尤其是通过数字人文的方法来探讨报刊传播、视觉图像、概念话语等领域。他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近代关键概念的转型与变迁,如“道”“平等”“未来”等,为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的学术贡献包括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
为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于2024年9月6日至7日举办“区域国别研究高级研讨班”。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乐玉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吴大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宏图,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分别围绕“全球经济
以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为代表的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近年来,在物理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等多学科融合促进之下,量子科技的基础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测量、器件和设备等体现出了强大的量子优越性,展现出了解决新材料设计、生物药物研发、通信金融安全等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巨大潜力。 浦江创新论坛量子科技专题论坛举行 9月9日,以“未来
陈鹏宇,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组研究馆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青铜器、古文字。曾在《光明日报》《故宫博物院院刊》《出土文献》等刊物发表多篇介绍、研究故宫藏青铜器等古文字材料的文章。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四鉴’青铜器整理与研究”(批准号:20VJXG001)。任“十四五”规划《(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国历史图录卷》核心作者,并为“古文字
共有 23,621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5 页 当前第 14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