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高校文学类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诗词研究院院长,江苏省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专家工作组组长。多年从事唐宋诗歌以及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花间词研究》《江苏词文化史
9月8日,“海上丝路”国家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碳封存潜力评估与能力建设国际培训班(CBC-MSR 2024)在华东师大普陀校区开班。培训班经过严格的招募和遴选,吸引了来自13个国家的27名学员,分别来自21所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管理部门。学员的背景涵盖了非洲、拉丁美洲、南亚、上合组织成员国和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及合作伙伴单位,充分展现了此次培训的国际化和开放性。本次培训班系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在上海分会场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参会。9月9日下午,党委常委会专题会议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由校党委书记梅兵主持。 梅兵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在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的特别时刻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发出了深化教育综合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社区治理实践大幕已经开启,如何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深入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总结提炼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经验是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生态理论视角下以上海市“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案例为例,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三个维度,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生态理论是社区社会工作综融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心理学家尤里
第40个教师节之际,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教师报》联合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专版,以三个版面专题聚焦华东师大15位教育领域杰出校友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践行与传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主题,对专版内容进行导读。 9月11日 《中国教师报》头版 教师节特刊导读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梅兵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
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上海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他们纷纷表示,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高铁是新时期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之一,能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流通,通过串联沿线城市扩大资源总量,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楠溪江站站台 摄影:范易成 在距杭州至义乌至温州高铁(以下简称杭温高铁)仙居站仅5公里的仙居县医械小镇,江波所在医药企业今年5月刚刚在这里开始运营。家住杭州的她告诉界面新闻:“我之所以愿意来常驻仙居,就是因为高铁的开通。原来这段开车需要3小时的路程
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于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华东师大师生密切关注会议动态,第一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大会的胜利召开
“外研社·国才杯”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为国家级A类赛事,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深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简称“三进”)工作,深化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提高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高水平国际传播人才,助力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现将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
9月10日下午,202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教师节表彰大会在普陀校区举行。此次表彰会以“‘师’志不渝,躬耕不辍”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集中展现华东师大教育集团成员校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主题,共庆第40个教师佳节、共话教育新使命。 202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教师节表彰大会举行 华东师大教育集团专家委员会主任
雷瑞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获得了上海市劳动奖章。200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起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极地海冰物理过程研究,曾先后9次参加国内外的极地考察,2次担任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助理,作为中方协调人组织我国科学家深入参加了MOSAiC
周质平,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43年,曾任中国语言项目主任,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校主任,1993年创办普林斯顿北京暑期汉语培训班。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思想史,晚明文学及国际中文教学。著有:中文书《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胡适与威廉斯:深情五十年》《儒林新志》《公安派
范玉吉,199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出版有《涉法文学散论》《审美趣味的变迁》等著作。目前从事法律与文学跨媒介相关的影视作品研究。
共有 23,617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5 页 当前第 14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