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赵健、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胡兴宏三位教育专家近日接受早报记者专访谈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专家们普遍认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将缓解择校热。但专家们也提醒,主持校成功的办学模式不能在推广时简单粗暴进行复制。 如何让主持校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又不抹杀伙伴校的个性特色? 赵健:主持校的办学模式是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逐步
提起《新小说》,就会想到创办者梁启超;论及《月月小说》,想到的是主持者吴趼人。这两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印象深刻,因此读到乐群书局创办《月月小说》的广告便大惑不解:它宣称吴趼人与周桂笙已帮该局办刊,“《新小说》因此暂行停办”,类似的广告后来又几次刊载。为何吴趼人跳槽,鼓吹“小说界革命”的《新小说》就得停办?那梁启超又在干什么? 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是想借用小说的影响力推动君主立宪,不过最初
编者按 2015年岁末,《什么是美好生活——哈佛75年研究报告》在新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该研究针对境遇截然不同的“哈佛精英”和“波士顿背街男孩”两组人群的受试人进行了长达75年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这一结果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教育——这一最重要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近年来却与“构建个人与人类美好生活”的本义
编者按 又一年寒假将至,又到了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时候。如今,越来越多的沪上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象牙塔里的学习,而更多地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着上海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新动向,让自己的学习不仅仅在校园里完成,而是一个与社会相互交融的过程。仅2015年一年,上海市的大中专院校中就有8300多支“实践团队”,这些团队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调研课题达3534项。 城市风貌、百年老字号、博物馆
从2015年最后一天,到2016年第一天工作日,我们跟随着“读懂世界”上海论坛九位演讲者的视野,阅读了三组由本人修订过的演讲稿——区域形势、世界经济和世界科技、全球秩序和西方思想文化,跨越时空寻访着地球村的演变规律,分辨着未来的趋势,定位着中国在其中的坐标。 术业有专攻。细细读来,学者的观点,积累了长期的观察、思考和与本领域海内外学者的充分沟通,即便一个字的区别,都是有着坚实的学术源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一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积极调整我国教育发展思路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非凡,为此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黄忠敬。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团圆,过年更有贴春联、祈新春的优良传统。对联是喜气的符号,是吉祥的象征。撰对联、书对联、贴对联是千百年来家家户户最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 在2016年即将来临、辞旧迎新的时节,华东师大宣传部、图书馆、艺术研究所和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把吉祥带回家,让传统留下”2016迎新春联笔会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原创春联征集、楹联讲座
“管它红灯绿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让人们在调侃之余,又不得不深思:从小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为何仍要违反交通规则?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中国式过马路”归根溯源还是在于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信仰的缺失。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法治精神的种子如果不能从小在他们的心灵生根发芽,并滋养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那么依法治国将成
12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许纪霖接受社科报记者的采访,寄语首届“读懂世界”上海论坛。 许纪霖教授 许纪霖教授从文化的角度谈当今世界与中国的关系,他认为今天中国学者看懂世界要用辩证的眼光,处理好繁简之间的问题,用深邃的思想与纯洁的心灵读懂世界。 许教授对本论坛保持关注,热情询问论坛准备情况,并在
12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落满了冬日的阳光。85年前,该校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学的三百余亩校园即坐落于此。走在校园里,有路称“大夏”,有河名“赤水”,有楼曰“思群堂”——这座著名的高等学府,未曾忘记大夏大学在抗战时期西迁贵阳再迁赤水办学的校史,仍然怀念着大夏的柱石王伯群老校长。“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是华师大乃至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不能忘记的存在。”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共有 23,698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80 页 当前第 1,16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