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研究成为“显学”,是晚近20余年的事。在此之前,张爱玲是何种人,恐怕专门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学者,也所知寥寥。张爱玲1952年夏出国以后,她的名字就随之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好在此后内地出版的一本书中还论及她的文学创作,那就是魏绍昌主编,1962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内部发行”的《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收录在此书中的范烟桥长文《民国旧派小说史略》在评述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
1月13日,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文化学家、思想家周有光将迎来111(虚)岁华诞。9日,一场名为“走向世界,走向文明——周有光先生111岁华诞座谈会”在上海古籍书店举行,原上海社科院世经所所长伍贻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等十多位嘉宾前来,遥祝周老生日快乐。 周有光 座谈会还请到了周有光先生的外甥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马力和其弟弟等亲属参加。张马力教授回忆
“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500万以内。”这是近日上海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坚守的底线。守住底线并不意味着人口不增长,业内专家指出,在控制人口无序增长的同时,也应当增加公共基建的供给侧投入。 常住人口如何调控?房、业、证“三管齐下” 在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十三五时期上海常住人口规模要控制在2500万以内,是适宜人们更好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
19世纪50年代,巴黎圣母院周围被改造,原本狭窄的街道、紧凑的广场被拿破仑三世和奥斯曼男爵的城市改造政策全部改变,形成了教堂前面的大型广场,宽阔笔直的大道从教堂前面穿过。就在这个时候,著名法国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以下简称杜克)也开始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修复和改造。正是经过他们之手,巴黎圣母院以及巴黎的许多建筑景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城市保护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随着他们的实践而发展起来
2016年刚开年,最热最火的词当属“熔断”,这个原指当电流超过规定值时,保险丝由于过热自动烧断以保护电路的词像阵飓风,虽然在经济圈来了又去,但仍激荡起一片反思。如今成了经济圈的新机制。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股市大盘上的红与绿,来看看艺术圈展览的“那根烧得火热的保险丝”。近年来,虽然艺术市场下滑,但是艺术展览却未受下滑影响,继续呈现出火热的态势。全国范围内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画展开幕,个展、群展
首届长三角民宿文化投资论坛暨两岸民宿文化推广中心共建仪式,8日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此次论坛是在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冯学钢工作室)的指导下,由上海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和台湾民宿协会联合总会共同举办。来自两岸民宿和乡村旅游从业精英、专家学者、支持行业代表,以及沪苏浙皖四省市有关区县及部门领导共17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上海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与台湾民宿协会联合总会现场签约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赵健、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胡兴宏三位教育专家近日接受早报记者专访谈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专家们普遍认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将缓解择校热。但专家们也提醒,主持校成功的办学模式不能在推广时简单粗暴进行复制。 如何让主持校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又不抹杀伙伴校的个性特色? 赵健:主持校的办学模式是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逐步
提起《新小说》,就会想到创办者梁启超;论及《月月小说》,想到的是主持者吴趼人。这两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印象深刻,因此读到乐群书局创办《月月小说》的广告便大惑不解:它宣称吴趼人与周桂笙已帮该局办刊,“《新小说》因此暂行停办”,类似的广告后来又几次刊载。为何吴趼人跳槽,鼓吹“小说界革命”的《新小说》就得停办?那梁启超又在干什么? 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是想借用小说的影响力推动君主立宪,不过最初
编者按 2015年岁末,《什么是美好生活——哈佛75年研究报告》在新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该研究针对境遇截然不同的“哈佛精英”和“波士顿背街男孩”两组人群的受试人进行了长达75年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这一结果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教育——这一最重要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近年来却与“构建个人与人类美好生活”的本义
编者按 又一年寒假将至,又到了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时候。如今,越来越多的沪上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象牙塔里的学习,而更多地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着上海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新动向,让自己的学习不仅仅在校园里完成,而是一个与社会相互交融的过程。仅2015年一年,上海市的大中专院校中就有8300多支“实践团队”,这些团队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调研课题达3534项。 城市风貌、百年老字号、博物馆
从2015年最后一天,到2016年第一天工作日,我们跟随着“读懂世界”上海论坛九位演讲者的视野,阅读了三组由本人修订过的演讲稿——区域形势、世界经济和世界科技、全球秩序和西方思想文化,跨越时空寻访着地球村的演变规律,分辨着未来的趋势,定位着中国在其中的坐标。 术业有专攻。细细读来,学者的观点,积累了长期的观察、思考和与本领域海内外学者的充分沟通,即便一个字的区别,都是有着坚实的学术源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一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积极调整我国教育发展思路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非凡,为此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黄忠敬。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共有 23,64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7 页 当前第 1,15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