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思贤”读书会是一个研读中国优秀文史典籍的读书会,参加者大多为30岁至40岁的青年白领和企业主管。国庆长假期间,“读典思贤”请来一位在大学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就司马迁的《史记》在当下的阅读意义进行解析和研讨,40多位会员积极参与,气氛热烈。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现在有各类读书会组织超过100个,每周在上海举办的读书活动有10余场。参加读书会,也已成为人们闲暇放松、提高修养的一种方式
9月24日气候变化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英国外交大臣气候变化特命大使David King爵士与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丁一汇教授为主讲嘉宾 详情 收起
9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第29次敬老日庆祝会,由多位退休职工等老人组成的老年艺术团给大家带来视听盛宴。 详情 收起
这个国庆节,年过七旬的中科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褚君浩,还要和课题组的年轻人一起讨论课题。这学期开始,他每周给三年级的本科生上一次“物理电子学前沿讲座”课,研究生可以参加旁听。这是褚君浩自己向学校提出新开的专业课,因为他觉得现在物理电子学发展日新月异,本科生也要及时了解科学前沿。褚君浩说:“我自己小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才走上科学之路,现在该我用自己所学和人生经验,去影响年轻人
艺术家管齐骏于中华艺术宫谈画中红楼、艺术家丁筱芳在刘海粟美术馆谈中国画的创作之路、瑞士著名平面设计师乔纳斯·维格利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谈书籍装帧设计……国庆长假期间,有10多场艺术讲座于上海的各大艺术展馆、创意园区举行。艺术讲座已成为申城文化生活的新热点。 据了解,上海博物馆每年举办艺术讲座约200场,很多讲座信息一公布,立刻被热情的观众“秒抢”;中华艺术宫每年举办艺术讲座约120场
9月28日,钱谷融先生度过了自己的99岁寿诞。 这位被大家呼之为“神仙”的老学者、老教授,说起自己人生经历时最常用的词,是“无能懒散”。 然而,只要钱先生坐在那儿,即使不说一句话,人们从他永远仿佛孩童般率真的笑容中,已听到他的千言万语。 2014年12月,钱谷融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蒋迪雯 摄 其文需如其人,批评更要至诚 文艺批评要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之上,但目前
位于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区南翔古猗园,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 清代末年的南翔古猗园 本图是清代末年的南翔古猗园,吸引着本地的文人墨客。如今,位于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区南翔古猗园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古猗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 古猗园初名
近日,由上海社科院近代上海史创新型学科团队、日本兰心大戏院研究会、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文化空间与文化融汇——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演进暨兰心大戏院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杨国强教授提出了“上海引进的西方文化能否影响中国”的疑问。 华洋杂处对文化交流的有限性 从上海学、上海史的角度,文化空间应该从口岸开始,口岸就是空间。对西方来说,西方人进入口岸就是进入中国
“2016年北方航道七国国际会议”27日起在此间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挪威和德国七国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研究所的共30多位学者专家将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期间共同聚焦“欧亚大陆与亚太地区的先进经济合作形式以及其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展的影响”主题。 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主办。 大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冯绍雷教授
在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三周年之际,9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高层专家论坛”。来自上海市高校科研院所自贸区研究专家,就自贸区三周年来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发表了观点和看法。我们撷取会上的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该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承办。 自贸区
为了纪念茅盾诞辰,上海的青年导演根据茅盾同名小说重新拍摄了电影《春蚕》。这样的艺术尝试,显示了今天的艺术家们的思考与选择。上世纪30年代,剧作家夏衍曾将茅盾的《春蚕》改编成电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夏衍自己在50年代总结改编经验时却认为,当年的改编并不成功。原因何在,他没有说,但在《谈< 林家铺子>》一文中,他认为《林家铺子》的改编,是尽量避免了直奔主题的做法,没有让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
对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而言,“教育公平”首先不是理论问题,也不是政策问题,而是生存问题,不仅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与国人的生存质量和中国的未来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教育公平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被不同时代的无数人嚼过,但又总是“嚼不烂”“嚼不透”。这样一个难题,置于中国语境下,更是难上加难: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不均衡的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如此复杂多样的社会阶层差异……任何
按: 这个老头现年77岁,他有一双纯真的眼睛,这双眼睛透露出的坦率与纯粹,令人想起李贽的“童心说”。他是钱理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受关注的人文学者之一。 他尤其关注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问题,他曾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救救孩子》一文,那种感情的浓烈度,在而今这个世俗国度里几乎难以想象。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诸如批判“北大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言论,至今
共有 23,64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7 页 当前第 1,11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