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章义和说,自己正在认真梳理调研成果。 1月19日,年根,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闭幕的第二天,章义和匆匆踏上赶往浙江山区的火车,直到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才返回上海。 图为章义和委员走访浙江省某山区学校,与当地教育工作者座谈了解农村师资情况。 这次调研是章义和为本次全国两会提案所做的准备之一。继前些年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等职业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餐饮、保洁、环卫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是城市提供基本服务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本市还有一定规模处于劳动年龄段的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是户籍人口,其学历、技能层次较低。根据调研,从学校毕业后没有就业的失业青年占比达到20%左右,某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且吸纳就业人数较多,通过这些岗位解决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能促进就业和实现社会稳定
再过一个月,杨浦区新江湾城生态走廊将是一片嫩绿,春色蓄势喷薄。到了夏天,密密麻麻的野草绽放着各色小花儿,清香甜美,像铺了花毯子。入秋后,色叶树和绿色相映,饱满成熟,像极油画。冬天,则是深绿色安静闲适。而鸟儿,一年四季都在嬉戏鸣唱……该生态走廊养护负责人指着这里的花草水溪、木桥栈道,给来此上自然课的小朋友们介绍着生态走廊的四季变化,孩子们还可以摘下专门为鸟儿种的火棘果尝尝味道。 垂柳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已尘埃落定,当悬念马上不再是悬念时,这场大选似乎也就完成其“历史使命”了。然而在政治学层面上,恰恰是这场大选本身,比谁最后上位做了总统更具有分析的价值:它把美国式自由民主推到了一个界阈(liminal point),在这个点上,我们遭遇到自由民主自身的诸种爆裂。 民主政治的企业化 正如我们近三十年所观察到的,民主在美国早已不再是“democracy”,而是
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成人之道”,沉潜于普通人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之中,并通过文学艺术、技术发明、学术文章等方式表达出来。就具体内容而言,它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例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汇聚到一点,中华人文精神赋予中国人以精神本色和神韵。 当下传承的中华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小学生入学年龄的阐述引发了热议。通知中明确提到,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不少媒体解读:8月31日有可能不再是小学入学铁定的截止日期了。消息在家长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家长纷纷揣测——难道入学日期有变化? 教育部26日就此做出回应,《通知》是依法重申
北宋黄庭坚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其诗书文词,俱臻绝妙。黄庭坚籍贯在江西分宁(今修水),此地宋代以来,人才辈出,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赞叹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然而据黄庭坚在《叔父和叔墓碣》《故给事中黄公行状》两篇文章中说,其六世祖黄赡系自浙江金华迁至分宁双井,在1988年修水出土的《宋故徐纯中墓志铭》中,黄庭坚甚至自署“金华黄庭坚撰并书”,以示其对祖先故土的怀念。黄庭坚七叔祖黄注仅存
龙抬头,是二十八宿之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于二月二从东方升起,角宿据称是龙角,先出现在东方,所以是龙抬头。这是东方之事,与上海有关吗? 答案是:太相关了。龙抬头是龙的节日,也称青龙节。以青龙名地的不少,但是上海独多。上海历史上最繁荣的港口叫青龙港,有青龙江,唐代设立青龙镇,至今有青龙寺,青龙村。 在我们把上海比作长江的龙头的时候,古人就以青龙自况了。 在更古老的时候,上海
二月二,龙抬头。 这个“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组成了一个完整龙形的“苍龙七宿”。每年二月春风吹过之后,黄昏时分,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显现;之后升起代表龙颈的“亢宿”;直到接近子夜,代表龙胸和前爪的“氐宿”也出现了。这便是“龙抬头”。就好比从“潜龙勿用”转换到“见龙在田”,它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开始。 和所有的节日一样,人们会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从事一些有特殊
“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日前,国务院公布了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专家认为,条例强调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加强对残疾人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现了对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的尊重。 保障教育机会平等 盲人姑娘董丽娜2011年两次报名参加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均遭拒绝一事,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公平是对残疾人最大的尊重,而教育公平
宋教仁是著名的反清革命家,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3年他遭暗杀更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件。多年来,人们的关注都集中于宋教仁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活动,都未提及他曾有小说创作计划,以及他为此所作的诸种准备。 胡汉民提议,孙中山与宋教仁合译小说 其实何止是宋教仁,就连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也曾有过翻译小说的打算。这两人对小说的关注并非子虚乌有式的传闻,而是有确凿可靠
吴兴华(1921—1966),浙江杭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教研室主任。精于多门欧洲语言,在新诗写作方面成就极高,外文译作备受称道。被认为如天假以年,会是一个钱锺书式的人物。近日,广西师大出版社五卷本《吴兴华全集》出版,除诗文外,还收录论文、书信、译作,为研究吴兴华打开了一个更大更深广的文本空间。 吴兴华 吴兴华文学身份
上周开始,有一个人在微博热搜榜上高居不下,这个人就是林妙可。如今,上海戏剧学院的榜单上也没有她的名字,让舆论对于她的非议提升到了顶点。一个登过奥运开幕式、上过春晚、演过大片,起点如此“高大上”的童星,为什么会在成名九年后的今天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些看不懂。《自媒体联播》节目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导耿文秀老师及评论员沈彬共同探讨。 阅读原文 来源|上海电视台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产物。在农耕文明时代,“春节”是农历一年之始,它承载着人们对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农耕劳作,年复一年,岁岁如是。数千年下来,现如今,春节早已演化为现代中国人的一个精神符号和文化信仰了,成为人们一年交往中最具有社会性和情感性特征的传统节日了。然而,一切传统的东西都很难逃脱被现代化改造的命运,即使最为重要的春节年俗亦是如此。 仔细考察近年来春节
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唐小兵看来,现在很多读者对历史尤其是晚清民国史有兴趣,但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往往被《XX那些事儿》、《戏说XX》等“消费历史”的作品占据。 今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唐小兵所著《与民国相遇》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月16日,唐小兵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在当下中国,很多人在文化空间遇到的是粗制滥造的、含糊的、浅薄的甚至错乱的东西。我觉得历史学者有一种
共有 23,648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7 页 当前第 1,09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