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10月13日 魏伶珈:神兽的越界之旅——耶稣会士的跨文化想像
2025-10-13 15:00:00
活动主题:神兽的越界之旅:耶稣会士的跨文化想像
主讲人:魏伶珈
开始时间:2025-10-13 15:00:0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外语楼319
主办单位:外语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魏伶珈,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学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副教授,翻译研究中心副主任,《翻译史研究》副主编,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人。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传教士典籍翻译,曾获2021-2022年度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青年学者研究奖,2020年度张佩瑶最佳青年学者英文翻译研究论文奖(提名)。


内容简介

在中西交流的早期,耶稣会索隐派教士以《易经》与《山海经》等中国典籍为媒介,展开了一场跨文化的神话重释。他们相信中国经典中隐藏着“古代神学”(prisca theologia)的启示,因而将经书中的神兽与圣经人物相互对应。白晋(Joachim Bouvet)将共工、腾蛇、鬼鸟、陆吾等奇兽比附于圣经中的撒旦、恶龙或堕落天使,以此铺陈人类堕落与救赎的故事。马若瑟(Prémare)与傅圣泽(Foucquet)则在《易钥》、《易引》与其他手稿里,透过象数与义理,将耶稣、亚当与撒旦等人物置入卦象结构之中,营造出中西共享的象征空间。在这些译作中,神兽不仅是中国神话的奇异存在,更成为神学寓言的「符号」。透过将伏羲、神农等古代帝王塑造成圣经先知,将九尾虎、九头鸟视为恶势力的化身,索隐派重建了一条从上古中国通往圣经世界的隐秘道路。这些翻译策略既是宣教的手段,也是文化的实验,展现了宗教诠释如何借由神兽的再创造而跨越文明边界。耶稣会索隐派教士笔下的神兽,是翻译史上最具象征性的产物之一。它们既承载着中国神话的想像力,也回应了欧洲基督宗教寻求普世起源的渴望,成为跨文化对话中最奇特而深刻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