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copic study on halo nuclei, lifetime of proton emitter, and neutron capture reaction
报告人简介
张时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导,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200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同年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2015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三级研究员);并多次出访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和南方国家实验室,开展短期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观核结构和核反应理论统一描述滴线核性质,及其对核天体演化过程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代表作分别发表在欧洲PLB(五篇)、美国PRC/D(十余篇,含快刊)、ApJ、SCPMA等重要刊物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并获“第八届北京优秀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等。
内容简介
采用微观结构理论(RMF+ACCC+BCS、DRHBC、RHFB)结合反应摘型,实现对晕现象从核结构到反应动力学的统一描述,并考察共振态和形变效应对晕核打靶反应可观测量的影响。基于微观结构理论和WKB近似研究丰质子发射体Lu同位素的寿命。研究直接俘获和共振过程对中子俘获反应率的影响,及其对大质量恒星演化过程元素丰度的约束。